其实我们搞数字化建设、搞信息化建设就是要让平面的地图‘站’起来,让这张地图‘会说话’,让这张地图有色彩,让这张地图有表现力。当它能‘站’起来,有表现力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跟它进行交互,让它更好的为百姓服务。这样我们对于城市的管理就是以人为本的、动态的、人性化的。——王粤
北京市西城区副区长王粤
北京市西城区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与北京城的发展紧密相联。2010年7月,依据国务院的批复,北京市原西城区与原宣武区合并,成立新的西城区。新西城面积50.7平方公里,是北京中心城区的核心城区。
区域内聚集了我国党政军首脑机关及其大部分职能机构、国家经济指挥中心、国家级银行、金融机构总部以及众多的商业中心、文物旅游中心等,地标云集、高楼林立,立体化、空间化特征明显。北京市要把西城区建设成为北京“四个服务”的示范区、高端服务业发展的示范区、落实“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行动计划的示范区和社会和谐的示范区。
西城区的特殊地位要求城市管理与决策必须实现精细化、实时化和先进化,以提升整体信息化水平,推动可持续发展,而这就需要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作为支撑。地理空间信息就是城市各类综合信息的定位基础、集成纽带与交换平台。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全国各大、中型城市正在积极推进“数字城市”的建设。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论断,并把它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强调要“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近年来,尽管我国城市信息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城市发展的管理任务仍然繁重,各地信息化发展不平衡、信息资源不丰富、信息孤岛等问题仍然困扰着城市建设者们。因此,如何将数字城市理念落到实处,如何经由正确的政策选择,落实信息化建设在城市领域的实质推进,落实对城市信息化深层次问题的解决,就更值得关注和深入研究。2010年7月,国务院批复北京市原西城区与原宣武区合并,成立新的西城区。新西城从政治、经济、文化、地理位置上都处于北京市特殊的地位,因此“数字西城”发展尤为重要。通过对城市建设与决策的信息化管理,推动西城区可持续发展。2010年岁末,记者走进西城区人民政府,与信息化主管副区长王粤进行交流,倾听她对于“数字西城”的真知灼见。
数字西城的四句真言
一走进王粤副区长的办公室,她便热情的欢迎我们,握手真诚而有力,干练、洒脱是王粤副区长给记者留下的最初印象。她开门见山的说出了西城区数字化建设的四句真言:项目带建设、应用带发展、通用带支撑、交互带普及。典型的官方式的语言不禁让记者暗暗叫苦,但是王粤副区长接下来的解释,使我们对于西城区的信息化发展方针清晰明了,也让我们感觉到数字西城发展前景的一片光明。她说:“项目的需求带动了城市建设的发展,新世纪以来,我国国家战略中提出发展工业化和信息化,推动两化融合,各级政府在理解和推进两化的过程当中,都选择了一些项目带动信息化的发展;项目建起来如果不用就是死库,只有通过对系统或者项目的应用,才能带动整个信息化行业进一步的发展;信息孤岛由来已久,各个部门独立作业,很难完成整个城市的系统管理,西城区打造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从实际上解决了信息通用的问题;信息化不能离老百姓太远,老百姓不用,它就得不到普及。西城区信息化的发展方向是交互式的,从区县到街道,从有线电话到高清电视,通过各种系统和方式的交互式使用,使老百姓和政府进行交互,从而普及老百姓对信息化的认识,进而推动信息化更广泛的发展。”
信息化普及:项目先行
众所周知,城市信息化是以项目建设为主要载体,也就是王粤所说的四句真言中的“项目带建设”,在她对“数字西城”建设做了简短的陈述后,她又向记者细数了西城区的信息化项目的建设。
首先是数据库建设。数据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专业数据库的建设。西城区目前有五个数据库,用C52接口进行交互,随着城市管理的水平不断地提高和信息化的不断推进,数据库可能上升到200甚至2000个,必须要建设一个口就能够通用的立体交叉,从独立的专业数据库,走向通用的数据库,这是进入了数据库建设的第二个阶段。在云计算、服务器托管、源代码释放等技术的支持下,将数据重新编码,使它进入统一的通用数据库,也就是正在建设中的服务大厅,并且希望通过这个服务大厅实现对政府和公众的一站式服务。
其次是基础设施建设。西城区作为北京市核心区,同时又是历史风貌保护区,其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困难。许多胡同里出外进,犬牙交错,经过几十年的铺设,地下管线纵横交错,因此涉及到整体规划和局部规划问题。针对这一情况,西城区对有条件的区域进行光纤铺设,对暂时没有条件的区域解决方式是无线覆盖,通过实现多元化基础设施建设的组合,提升整个城区的工作和生活品质。这也是西城区有特色的集成方式。
第三是系统建设与集成。规划、房产、城管系统各不相同,现在大家把话语权都交出来,建成立体交叉数据库,需要有一个集成的系统平台。在应用系统集成方面,西城区以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建设为龙头搭建了以下几大系统:
一是区域决策规划系统。该系统以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为基础,集成人口、交通、教育、土地、房产、旅游、资源、设施等社会经济综合信息,建立可视化的决策支持系统,为西城的科学发展提供基础支撑。把人口数、法人数这样的软数据和建筑物等的长宽高这样的硬数据叠加到一个库里,形成一个动态的可视的决策规划系统。这对于实现城市精细化管理非常有帮助。
二是地下管网运行管理系统建设。以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为基础,选择示范区建立综合地下管网数据库,开发应用系统,实现地下管网的查询、分析、监测及预警。随着地铁线路的不断增加,地下空间也越来越大,要保证地下空间的安全非常关键,在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把地上和地下一体化。除了有地下空间还有地下管网、水电、气热,既要保证配合整个北京市水电气热的健康循环,又要兼顾西城区小范围的正常运作。所以地下管网运行管理系统也是目前主要的在建系统。
三是城市网格化监管系统。在现有的系统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将地理信息应用纳入到统一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之上,围绕安全生产的网格化监管进行功能扩展,实现城市运行中各类设施和事件的有效监测与管理。通过将软数据和硬数据叠加在一起,围绕着安全生产的网格化把责任和任务细化。通过该系统实现排查、上报、交付、执法和处置五为一体的监管。如果说决策规划系统是为了解基础数据、规划精细化管理,那么城市网格化监管系统就是应用于精细化管理的决策和执行。
四是城市应急指挥决策系统。在现有应急指挥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将地理信息应用纳入到统一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之上,建立高集成化的应急决策系统,满足首都安全应急快速、科学制定应急决策的需求。该系统和日常管理系统相结合主要满足重大活动的综合调度和保障;重要活动的可视化的部署和路线的预演;城市重点问题的时时监控和预警三方面的需求。目前该系统已经经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09年国庆60周年的检验,并保证了重大事件的顺利进行。
以“惠民”为基点
王粤告诉记者“应用带发展”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应用上,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作为西城区信息化建设的一部分,为城市发展和精细化管理提供有力的辅助决策支持,提升城市建设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推动西城区信息化发展。
只有立足空间地理信息共享,才能提升全区公共服务能力,空间框架建设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一、人口分析应用。通过该系统分析得进入该区域的总人流量是多少,其中有多少户籍人口、多少常住人口、多少流动人口,包括人口的职业特征、年龄分布等都能掌握,应用的目的是进行大人流疏散,通过对进入区域内的手机号的分析,对于出现出现异常人流的时候就可以及时报警,城市应急就可以很快疏导人流。二、法人单位应用。通过地理空间框架的建设把法人库建起来,通过对法人库的分析、了解和动态调整,既保障了法人单位权利,又监督其履行对自然人服务的义务,这是西城区很重要的一个服务手段。三、空间地理应用。西城区先把地理空间应用数据先放进去,然后逐渐把人口数据、法人数据分别放进去,满足西城区城市管理“一张图”的应用需求。四、宏观经济应用。区政府每个季度都有经济形势分析会,根据整个区域内的产业发展状况,分析每一个阶段的区域内的整体经济健康水平。通过试点项目建设,西城区基本建立了覆盖全区的城市空间地理基础信息数据库,实现了人口、法人、宏观经济与地理空间基础信息的叠加,支撑规划、应急、房管等部门的业务应用,并为公众提供及时的电子地图信息、城市热点信息、位置定位等服务,提供基于各个基础数据库的综合信息支撑以提高政府部门公共服务、城市管理和宏观决策的科学性、准确性,提升城市服务公众的能力和水平。
数据“通用” 支撑项目发展
王粤把西城区服务大厅和应急指挥平台称为最典型的“通用带支撑”项目。王粤说“城区内自上而下各级政府部门的应急指挥系统的标准是、理念、认识、流程、行为规范是一致的,所以在这一个库、一个平台、一个系统的支撑下就实现了通用。大家的数据相互认可通用以保障这个平台被支撑、被利用,以及再开发。平台下的二级单位对二级接口进行开发,保证了这个平台的数据和建设规范是是标准的、通用的。有了通用的数据和平台,一些业务就可以在街道办理,也就是我们的便民服务。”据了解,目前西城区信息化建设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在15个街道和全区的信息服务平台当中来搭建一个统一的支撑模式,更好地提高信息化的效率。
政府转型 行胜于言
在信息化推进的过程中,受工作、生活、学习等环境的影响,不同的人对“数字城市”的认识是不同的,信息化并不是单纯的政府工程,而是通过信息化手段使政府从领导型向服务型转化,从而更好的服务百姓,以人为本的服务,才是真正的惠民服务。也就是王粤所说的“交互带普及”,她解释说:“这种交互是广义的交互,是带有生活需求的交互。因为有需要才会有供给,通过这样的交互来带动信息化的应用普及。”
以西城区广内街道“智慧社区”项目为例,其特点就是从老百姓的基础工作和日常生活出发,先在区域内对所有老百姓需求事项进行调查,然后根据老百姓的需求,设计出服务老百姓的信息化服务的渠道和模式。如果想让百姓在区内走路不超过15分钟就能找到一个菜店,但是空间成本较高,西城区就考虑联动配送、灵活配送,通过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施行供应链管理的模式,只要居民一个电话,15分钟就配送到家。而现在不仅要保证15分钟将蔬菜送到,包括给老年人定餐也逐步做到一个电话15分钟送到家,应该说这是数字西城对老百姓实施的惠民工程的典型应用。
对于如何监督商家信誉,确保百姓利益的问题,王粤进一步举例说:“让西城区的600个商家都参与这个社区的服务,我们会对各个商家有一个诚信监控体系,如果老百姓都举报该商家卖的东西是假的,那就把他清出去,他以后就不可以进入这个体系。这样既保证了商业的品质,同时也保证了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又应用了这项信息化技术。所以,信息技术并不神秘,关键是怎么去用、怎么用得更高效一些。所以,也就是我们讲的用交互来代替。”
有线高清交互是2010年北京市重点推的一个工作项目,也是北京市“三网融合”的一个切入点,每个主体对“三网融合”关注的焦点是不一样的,作为老百姓,可能只是关心“三网融合”能为他们干什么,王粤说:“过去的终端只有电脑,现在是多终端,终端多样化带来了服务的无限创新。手机可以交费,电视也可以交费,通过有线交互式频道,可以实时在线交互、在线阅读、小区发布信息。如果在这里加上物流、配送,这就是物联网了。”
听起来遥远的概念,一旦应用在生活中,就变得如此生动和丰富,而这个关键就是在政府部门落实服务的时候,要始终有“交互”的概念。在采访中,王粤不断强调信息化对于城市建设的重要性,信息化不仅是政府转型的“利器”,通过数据采集、平台搭建、服务扩展、应用开发等工作,更是为铺就数字西城之路奠定了坚实基础。数字西城的建设任重而道远,作为北京市中心城区之一,“数字西城”的建设工作对“数字北京”的建设起着带头作用,对全国范围内的数字城市建设也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