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不久召开的上海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上海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新鲜出炉。根据规划,上海将在“十二五”期间形成“一圈四区三带一岛”旅游业发展新格局,其中崇明三岛将建设成世界著名生态岛和乡村旅游观光岛。
千百年来以农耕为主业的崇明岛要大力发展旅游,农业与旅游业的“嫁接”便成为了题中应有之义。规划出台后,崇明县旅游局忙开了,崇明县农委也动起了脑筋:如何走出一条农旅融合发展的新路?
农业“嫁接”旅游,通过第三产业拉动第一产业,第一产业再带动第三产业,进而衍生出新的第二产业,这种产业互动可以引发经济学上的“乘数效应”,在国际上被称为“嫁接产业”。从崇明岛的发展前景看,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与生态崇明发展绿色经济的初衷不谋而合;同时,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可以让大量的农村人口就地从第一产业转到第三产业。崇明若能成功导入这一发展模式,无疑能为经济发展找到新的突破口。
旅游客流带来农产品旺销
2009年10月底,上海长江隧桥正式通车,崇明岛由“轮渡时代”进入“隧桥时代”,为旅游业发展带来机遇。据统计,去年一年间,崇明全县共接待游客432.55万人次,同比前年增长了63.65%。仅前卫村的农家乐项目,全年营业额就达到了5500万元。在世博会期间,明珠湖、西沙湿地等12个景点被评为“世博农园”,近日前卫村又正式挂牌国家4A级旅游景区,这些,都为崇明“农”字号旅游发展增加了砝码。
游客的递增,也带动了农产品的热销,绿华镇的香甜柑橘、明珠湖的鲜美鱼蟹、前卫村的香醇老白酒都获得了游客们的青睐。不久前的“三八”妇女节,凯农崇明农产品展销中心人头攒动,来自市区的朱阿姨和姐妹们精心挑选着崇明土特产,她们说:“单位组织女同胞到崇明来旅游,总要带点特产回去,送给男同事尝尝鲜。”凯农崇明农产品展销中心负责人郁旦星告诉记者,展销中心销售的都是崇明最地道、最新鲜的土特产,特别受游客的欢迎。自去年5月开业以来,这家农产品展销中心已接待游客15万人次,营业收入近500万元。像这样的农产品展销中心,在崇明岛上已经开出了4家。
令人欢欣鼓舞的还有一组数据:很多品尝过崇明农产品的市民回到市区后,对崇明农产品认可度很高,直接带动了崇明农产品销售门店在市区的红火。记者从崇明县农委获悉,崇明设在市区的80多家农产品门店和专柜,2010年的直接营业收入达到近5000万元。
旅游客流带来农产品的旺销,让崇明人惊喜万分,也让他们看到了旅游业与农业“嫁接”的巨大商机。
农业旅游将在精致和创意上做文章
说起崇明旅游,很多人都会想起农家乐。目前,崇明全县登记在册的农家乐已达近百家,前卫村、瀛东村、绿港村、南江村等地区的农家乐早已遍地开花。然而,作为农旅融合发展的雏形,这些农家乐大多互相复制,形式雷同,既缺少文化内涵,又没有创意特色,已渐渐失去吸引力。
为了改变崇明农家乐“千户一面”的现状,一个体现崇明文化特色的“开心农庄”在向化镇试水。据介绍,“开心农庄”将包括34家农户,分别体现“崇明老白酒”、“崇明糕”、“崇明山歌”等34种不同的崇明民间文化,游客可根据喜好选择感兴趣的农家入住。与此同时,崇明县农委还计划对现有的农家乐项目进行整合,帮助不同地区的农家乐凸显当地特色,避免主题重复。
在竖新镇仙桥村,有一个名为 “同济大学仙桥创意中心”的农业旅游项目也将于3月下旬启动。据有关负责人介绍,这个项目的灵感来自于新西兰的彩虹农场。位于罗塔鲁阿的彩虹农场是一个仅有1平方公里的农牧业旅游点,农场主精心策划了一台以牧羊犬赶羊进场、剪羊毛、喂羊羔、看珍稀种羊等参与性很强、吸引力很大的表演项目,每年吸引来自全球的数千个旅游团队参观,一年仅门票收入就有几百万美元。游客亲眼目睹羊毛如何被加工成被子的制作过程后,购买欲望也就被充分调动起来,羊毛被销售成为彩虹农场的另一重要经济来源。
受彩虹农场的启发,同济大学仙桥创意中心规划了一个占地3亩的农业种植大棚和一个占地近400平方米的活动大棚。创意中心的种植大棚内将设立水循环农业示范区,主要用来发展观光农业,游客可以亲眼目睹蔬菜瓜果的种植过程,并亲身体验采摘乐趣;活动大棚将不定期开展环保设计展览、生态婚礼等活动,吸引都市人来体验富有创意的农家生活。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黄金周期间,来自上海市区、江苏、浙江等周边地区的自驾游客占到了崇明游总数的80%,这部分自驾车游客是创意中心瞄准的主要客源。
另外,位于崇明现代农业园区蔬菜基地内低碳农业旅游示范项目也正在加紧建设,建成后,崇明将拥有全国首个低碳农业旅游区。崇明县农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崇明的农业旅游项目将在精致和创意上做足文章。
农旅融合中的难题
农业“嫁接”旅游,是崇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方向标,但在推进过程中,还有三道难题需要破解。
首先需要打通的便是一产、二产、三产联动发展的关节。通过旅游带动农产品销售,再利用农村特有的田园风光和瓜果资源吸引城市居民来旅游,只是农旅融合发展的第一步。如何以此为基础,衍生出新的第二产业,推动农业和旅游业长足发展,是摆在崇明人面前的一道思考题。据崇明县农委介绍,目前崇明还没有大型的、综合性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很多农副产品都由小型企业生产、加工,这不仅给农产品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品牌打造、统一销售配送造成了一定困难,而且不利于农产品加工技术的推广应用。因此,只有成规模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才能真正发挥产业互动的“乘数效应”。
农旅融合发展面临的第二难题是土地难题。崇明县农委相关人士告诉记者,一些颇有潜力的农业旅游项目有意扎根崇明,最后都被卡在土地指标上。专业人士建议,崇明应考虑放宽农旅结合项目的土地指标限制,将一批彰显农旅融合特色的项目扶上马。只有做好基础服务,打通用地瓶颈,才有可能引进大型农业旅游项目,推动农旅产业的大发展。
农业“嫁接”旅游面临的难题还有“人”。由于缺乏旅游高端人才的规划、设计,目前崇明农业旅游项目的整体布局存在“特色不特,优势不优”的困境,这也直接造成了崇明农业旅游回头客不多的现状。同时,农业旅游属于服务业,必须提高服务人员的素质。以崇明农家乐为例,虽然吸纳服务人员已近万人,但经常出现服务员上菜不报菜名、上菜秩序混乱等状况。要让农家乐成为崇明农旅融合发展的“代表作”,必须加强培训力度,提升农业旅游行业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