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资讯 > 金融服务 > 正文

金融维权正当时 揭秘投资理财背后陷阱

2011-03-11 16:32来源:北京商报字号:小

案例三 银行理财产品收益夸海口

  “本人于2007年12月21日在中信银行北京分行购买了一款名为‘中信理财之蓝筹计划2号’的理财产品,产品编号为P07C80101,该产品期限两年,从2008年1月11日起到2010年1月11日止,产品现已到期,收益亏损4.51%。”北京地区投诉人高女士如是说。该产品存在夸大收益等违规行为,此前打出的宣传语为“蓝筹计划2号”理财产品预期最高年化收益率为36%,上不封顶,低风险,而该产品为投资于蓝筹股的产品,风险可想而知。

  同时,该产品说明书上募集资金为20亿元,实际运作金额却为30多亿元,该产品运作一个月时就被曝出近10%的亏损,高女士已经将中信银行告上法庭,理由是银行多处违法违规。

  点评:理财产品“夸大收益”、“规避风险”的营销方式多有发生,监管层也在不断出台制度严禁误导,或提醒投资者提高风险意识。目前,除了申购新股外,银监会已叫停银行其他涉股理财产品。

  更应该提醒投资者的是,不要单纯依据收益高低选择购买产品,一定要看清产品说明书中是否已注明产品属高风险。

案例四 黄金T+D被银行强行平仓

  去年,国际金价大幅飙涨,国内投资者热情高涨。各家银行敏锐地嗅到了这一新的盈利时机,纷纷推出黄金T+D业务,力图为自己的中间业务赚取更大利润。然而去年8月31日,因上交所黄金延期品种价格剧烈波动,从开盘的271.90元涨至289.32元,致使民生银行交易系统对保证金不足的客户自动平仓。这一“强平”事件,令众多投资者损失惨重,民生银行将事件归咎于 “国际现货黄金价格快速上涨”,该行的做法引起投资者极大不满。

  去年11月初,上海黄金交易所针对“强平”事件做出规定,一旦爆仓,银行必须采取“隔日强平”的方式。

  点评:不承认自身系统的漏洞,反而怪罪于客户,这充分显示出客户在金融环境中实为弱势群体。对投资者来说,国际金价屡创新高,投资热情只增不减,但是作为一种投资品,黄金绝非只涨不跌。在高金价下,市场大幅波动是常态,良好心态才是“炒金”关键。

(责任编辑:林音)
推荐阅读
谋思资讯有部分内容或图片来源于互联网,内容和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问题敬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关于谋思网联系我们帮助中心服务条款隐私声明法律声明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0-2024 imos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