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财政部、外交部联合发布通知,要求严格控制管理在华举办国际会议,规定细致到“不发会议纪念品、不组织公款游览参观、不另外安排迎送宴请”等。在华国际会议的管控文件,试图与地方政府泛滥办会、建馆之风展开较量。
建馆热可能引发结构性过剩
这份细致的通知,在武少源看来是“缺少新意和新精神”的。
武少源现任中国国际科技会议中心会议总监。他对记者表示,这份通知早已不是第一个对于在华举行国际会议的管控信号了。去年6月,中央纪委、监察部、财政部、国务院纠风办联合发文就公款办会采取管控措施。更早的是在1996年前后,中央连发三文严控在华举办国际会议。“而今年的通知内容,和十多年的文件多次重复,我想可能带不来什么效果。”
中央管控通知的密集出台,仍然冷却不了地方政府争办“会展之都”的热情。会展业现身在多个城市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中,这些城市中不乏合肥、太原、西宁等二、三线城市的身影。
而争办“会展之都”的一个标准动作就是筹建新展馆。“十一五”中国会展业发展总结报告中显示,目前我国有15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有会展场馆;在展馆建设中,2010年比2006年可供展览面积增长了1.5倍,从400万平方米增加到1000万平方米。有业内人士估算,全国“十一五”期间建设展馆的投资总额在500亿-1000亿之间。
宁波市的宁海县也加入了“建馆大军”:近日,宁海县总投资5.6亿元的县会展中心工程开工,其占地面积78.5亩,建筑面积7.36万平方米。开建的会展中心展示了政府形象,在推动会展业发展的同时,有利于招商引资。
对未来经营成本的担忧,未能阻挡地方政府在新建大型展馆路上的高歌猛进。据中国贸促会发布的《中国会展经济发展报告(2010)》显示,2010年我国的会展场馆建设存量继续增加,不仅东部地区场馆建设热度不减,中西部地区也涌现出许多新展馆,宁夏、西藏、武汉等省市均新建和扩建场馆,且场馆规模和投资金额巨大。
报告认为,会展中心的建设对推动会展业的发展会起到积极作用,但是会展业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目前的这种场馆建设热潮可能会给中国会展场馆带来结构性过剩,这个问题应该引起相关方面的高度关注。
城市建馆为了啥?
据报道,武汉市政府近十年来对武汉国际会展中心共补贴2亿元。而相当于4个武汉国际会展中心面积的武汉国际博览中心,建成之后是否会重蹈前者的覆辙,是业界人士关心的问题。
2010年11月20日,武汉国际博览中心主展馆封顶,这个被誉为“华中第一会展中心”的展馆,建筑面积达47.56万平方米,展览面积约12万平方米;一期投资20亿元,二期配套投资预算达69亿元。
有十余年会展从业经验的张凡认为,武汉现有的展馆设施条件是可以满足目前会展业发展需求的,没必要建立新馆。他对记者表示,就武汉展览会的展览面积来看,5万平方米的几乎为零,八成以上都在1万平方米以下,这其中将近一半是在5000平方米以下。“建一个12万平方米的展览馆,不浪费吗?”
目前武汉市主要有两家会展展馆,其中于2001年建成的武汉国际会展中心承办了武汉大部分展览会。据媒体报道,这座当年投资8亿的会展中心依然面临经营亏损困境,汉商集团作为经营方,年收入约五千万元,但剔除运营成本和相关折旧费后,账面亏损千万余元。
身为宁海县政府会展节庆办公室主任,江永平也认为,宁海县会展中心建成后,可能并不能带来多少真金白银。“但是,会展中心代表了宁海县的形象。在推动会展业发展的同时,有利于招商引资。”
江永平透露,2010年,宁海县举办了模具博览会、数控机床博览会、年货展销会等七八个展会,由于没有像样的展馆,展览会都得在露天搭棚子。“所有展馆立项的时候,没有人投反对票。”
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陈泽炎认为,如果城市建馆有相匹配的会展数量和质量做支撑,是应该鼓励的,但是,现在有些地方政府为了拉会展,就先建一个会展中心,把硬件做漂亮了,再想把会展引过来,甚至自己再办一些会展。
张凡对记者说,前几年南方某个地级市在建了新的展馆后,政府担心空置率太高,就要求每个政府部门都要在新展馆举办个会展。近年来,业内人士关于展馆数量太多造成资源浪费的呼声不绝于耳,去年2月,国家发改委下发了关于各省(区、市)会展场馆现状大摸底调查通知,意在摸清各地展馆资源。但地方建馆热潮非但不退,且向面积超大(10万平方米以上)、建筑外观美轮美奂、内部装修豪华方向发展。张凡发现,这样规模档次的展览馆一般选址于城市新区。
他认为,城市建馆的目的是多重的,而动机之一来源于“土地财政”的诱惑。他指出,在城市新区内,地方政府联合房地产公司开发以会展中心为“招牌菜”的商业地产项目,既能通过旅游、酒店等其他项目平衡掉单一经营展馆的风险成本,还能提高周边地块的升值空间。
会展争夺战愈演愈烈
武少源发现,我国现阶段任何一个城市展览和会议两项直接收入总和都没有超过其GDP的1%。“但很多城市非要把一个占GDP不到1%的产业冠以‘会展之都’就说明,这更像一个形象工程。”
全国性“建馆热”也折射出地方政府争相发展会展产业的雄心。在网络上搜索“会展之都”,近十个城市名映入眼帘,这些城市或以此为标签,或正在部署蝶变规划。
2010年我国会展项目为5040个,在展览会方面,东部较发达地区展览面积占全国2/3,“北、上、广”约占到1/4。清华大学经济学研究所博士后杜长征曾对媒体表示,展览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一个国家不可能有多个展览中心城市。
由于会展资源的稀缺性,目前会展业的竞争将从会展场馆间的行业竞争逐渐转变为城际之间的竞争。这种城际竞争最早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初,在“北、上、广”之间展开,三市对于汽车展的举办权互不相让,国家有关部门希望集合三地资源办大一个大展,但努力最终以失败告终。
近些年,国内大型巡回展并没随着整体会展项目数量的增长而增长。为了争得“大展”,不让“大馆”空置,各地政府竞相撒钱,包揽配套服务,以高规格吸引。张凡曾在相关博文中谈到,面对盛情,国内大型巡回展的主办方自然高兴不迭,身价陡涨,要价不菲。由于吃透了地方政府的心思,这些大型巡回展很少愿意长期落户某地,而是逐利思迁,巡回不疲。这反过来又加剧了城际之间的竞争。
城际之间的会展争夺战,是南京招展面临的最大压力。南京市会展办常务副主任夏鸣曾对媒体表示,近一两年,南京周边城市有近10个30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展馆投入使用,相比之下,南京曾经的场馆优势已不明显。另外,各地方对展会补贴也在加大,有的城市开具的条件远远超过南京所能提供的范围。比如,南京已举办过两届的台湾名品交易会,在2011年,国内将有10多个城市都在进行这个同样展会的招揽活动。
城市与城市之间也常常为了一个会议、展览争夺好几年。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陈泽炎指出,争办大型国际性会展项目城市之间竞争很激烈,各个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都想争取到中央资源,甚至是国际资源,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特点决定的。“争来之后,城市知名度高了,相关工作就好开展了,结伴而来的还有GDP增长和政绩显著。”
地方政府看好会展业发展的另一个原因在于“会展业经济的拉动系数为1:9”,这个经济理论,即展览业每收益1元,可带动餐饮、住宿、零售、旅游等相关产业收益9元。
但并不是所有类型的会展都有如此好的拉动效应。张凡认为,如果只是小型展销会,不能吸引城市外的游客参观,那么对住宿、旅游等相关产业的拉动效益就无从谈起。南京大学教授黄繁华表示,会展经济在国外的贡献率一般在1:10,我国只有1:5左右。所以这种拉动不能冠以“1:9”大而化之地讲,而应该通过科学的统计分析给出相关数据。
发展会展业 定位最重要
展览会可分为产地驱动型、需求驱动型和环境驱动型三种,强大的需求驱动是辐射能力不强的二、三线城市发展展览业的必备条件。
记者采访过的数位专家及从业人员均表示,一个城市想发展会展业,最重要的是完成对城市产业特点和需求的定位,这还包括对城市辐射能力的认知。
展览会可分为产地驱动型、需求驱动型和环境驱动型三种,成都糖烟酒展览是产地驱动型展览,郑州农机展览是需求驱动型展览,北京、上海的服装、汽车展览是环境驱动型展览。不过,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强大的需求驱动是辐射能力不强的二、三线城市发展展览业的必备条件。张凡向新金融记者举例称,目前,香港讯通展览公司在全球有30多个工业展,中国广东是其重要的展会基地。但是在东莞的展览规模和效益要远远好于广州的展览。“因为东莞有15万家中小机械企业,具备这个需求优势。”
会议行业也是如此,有市场需求,就能开。武少源表示,北京市每年都有三个著名的心脏方面的会议,虽然题材有所重合,但并不影响各自收益。因为抓住了市场需求,即现代人饮食条件好了,但运动减少,患心脏病的或担心患心脏病的人不断增多。
相关资讯 [ 关键词: 展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