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国资本市场又迎来了9家新面孔,皖新传媒、深圳中青宝、省广股份、乐视网、中南传媒、浙江华策影视、杭州宋城、湖南天舟、江西出版,如果再加上在美国上市的当当网、优酷网、保利博纳等企业,2010年在海内外上市的文化企业多达16家,比过去10年上市的文化企业的总和还要多,随着资本市场的大门向中国文化企业敞开,资本与文化产业对接将进一步提升中国文化的核心竞争力。
随着国家各项政策的推进和居民文化消费需求快速增长,中国文化产业正在步入发展的黄金时期。
资本给力 文化产业化蛹成蝶
2010年10月,中南传媒上市冻结资金达3800多亿元,竟然超过农业银行上市冻结的2900亿元资金,创下中国资本市场冻结资金的最高纪录。一个文化企业网上冻结的资金竟然能超过一家大型商业银行900亿元,爆出了2010年中国资本市场的一大“冷门”,同时,也折射出当今中国文化产业的热门,反映了文化产业的美好“钱途”。
在资本的助力下,文化企业成功蜕变、化蛹成蝶,那些创业的文化人也苦尽甘来、身价百倍,挤身“百万富翁”之列。上市,让曾经为“钱”所困的文化企业一扫窘困,现在最不缺的就是“钱”,一上市就坐拥上亿元、甚至是几十亿元的资本:
华谊兄弟首次发行股票募集的资金约为11.48亿元,除去6.2亿元用于影视剧业务,1.2966亿元用于影院项目,公司账上仍有近4亿元的可用资金;
“广告第一股”省广股份实际募集8.19亿元,超募资金6.1亿元,目前,已使用1000万元超募资金偿还银行贷款,使用1.3亿元用于补充日常经营所需流动资金,仍有5亿多资金可供使用;
中南传媒一次性筹资42亿元,为文化传媒类企业A股市场筹资之最;
安徽出版集团表示,上市真好,上市很来钱。借壳科大创新,安徽出版集团以17亿元成为占股61.6%的控股股东,原先账面净资产变成股权资产,按现在的市值,不到3年资产升值25亿元。
脱胎换骨 上市助推转企改制
“省广股份的上市成为国内创意产业的一面旗帜,为11万家广告公司提供了发展的新路径。”据省广股份保荐人德邦证券介绍,在省广股份上市的示范带动下,他们已开始为全国30多家广告公司做上市培训。
业内专家预测说,2010年文化企业上市的达到16家,2011年至少还有超过40家的动漫、电影、电视、视频、广告营销等优质文化企业进入资本市场。上市让文化企业驶入发展的高速路,对文化企业来说尤其需要学习新的“交通规则”。
2009年,国务院公布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明确提出,支持有条件的文化企业进入主板、创业板上市融资,鼓励已上市文化企业通过公开增发、定向增发等再融资方式进行并购重组,迅速做大做强。2010年,九部委联合出台的“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意见”又加快了文化与金融资本对接的进程。
尽管国家很重视文化产业,文化企业上市的利好条件很多,但对于想上市的文化企业还有进入资本市场的“最低门槛”。10年来一直致力于培育文化企业上市的中银国际证券投行部执行总经理陈杭介绍,主板上市需要具备连续3年盈利的条件,累计净利润应达到3000万元;而创业板的要求是连续2年盈利1000万元。
上市的最基本条件是成为“企业”,文化企业要加快转企改制的步伐,先四肢健全,最后身强体壮,实现上市的跨越发展。对此,东方演艺集团很有加快改制的紧迫感,“我们最缺的不是钱和方法,而是时间。”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宋晨说,企业身份是上市的前提,而在由事业体制转制为企业体制的过程中,文化企业面临人员安置、转变经营管理观念等问题,这要耗费大量时间。
“上市的过程是公司脱胎换骨的过程。”从默默无闻的小书商蜕变为“中国民营出版传媒第一股”,个中滋味令天舟文化的董事会秘书喻宇汉刻骨铭心。为上市,按证监会的要求做了数不清的材料,而“做材料”就是把公司梳理一遍、整顿一遍、资产摸清,把该处理的处理,该解决的解决,这对全公司都是极大的考验。
其中,最受考验、最需要适应的还当数天舟的创始人肖志鸿,20年带着企业一路摸爬滚打,形成雷厉风行、说一不二的作风,在公司里一言九鼎,可上市后,他的“权威”似乎受到挑战。
路演推介时,153家投资机构对天舟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最终公司发行价格确定为21.88元,静态市盈率84倍,远远超过全国已上市的全部出版传媒企业,这表明投资机构对天舟文化独特的商业运营模式、灵活的市场机制给予高度认可。而一旦上市成为一个公众公司后,所有的决策不再是老板肖志鸿凭经验和市场感觉拍脑袋决定,都有决策程序,需要共同作出决策。“虽然效率似乎不高了,可绝对是更谨慎和安全了。”肖志鸿理解,“这是一个规范的要求。”
上市后更需良性发展 向世界级的文化企业迈进
“只要报募集材料就能换来钱,用几箱纸的报告换来资金,讲一大堆故事就换来一大堆资产。”有人这样形容上市的“圈钱”效应。但“圈钱”是短暂的,重要的是“圈”来的钱怎样用,怎样保持持久的“挣钱”能力,把“材料”变为现实,把“故事”变为利润值。许多文化企业表示“上市后更难,在股民、政府、同行等的关注下,在严格监管的要求下,每天都如同坐在老虎背上,或如同在火上烤一样。”
2009年10月30日,华谊兄弟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一上市,就成为创业板的“宠儿”,股价一路飘红,一度摸高91.8元/股,最终收于70.81元/股,较28.58元/股的发行价上涨了147.76%。但随后股价开始回落,后来逐渐稳定在30元左右的水平。在公众的关注下,华谊如何突破电影业的行业规律,持续盈利?
有了资金支持的华谊,不断拓展新疆域,频频“跨界”:进军院线,在2010年上半年的业务表中,第一次出现了来自影院的收入;花费1.485亿元收购做手机游戏的北京掌趣科技有限公司22%的股份,该公司曾和华谊合作过《唐山大地震》的衍生游戏;宣布与巨人集团合作,超募资金7500万元收购北京华谊巨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51%股权,运营网络游戏“万王之王3”,华谊在新媒体领域以游戏娱乐的形式展开布局。
“上市不是目的,是手段”,省广股份董事长戴书华如是说,除了继续做大主业外,还会开发广告数字化运营系统,整合营销传播产业链,进行上下游的延伸和价值链的提升,而且超募资金的投入,还极大地改善省广股份与国际大广告公司竞争中资本实力不足的弱势。
上市为文化产业插上了资本的翅膀。不管是在内地上市,还是在香港上市,抑或在遥远的美国上市,上市为文化企业打通了融资的通道,让这些文化企业有了做大做强的雄厚资金基础。
文化企业上市是一个规范化管理的过程,上市后便成为公众公司,知名度的提高使其在吸引人才、获取信贷支持等方面更为快捷有效。此外,通过股权激励机制,可以为文化企业吸引人才和提供资金。
上市后,国内领先的文化企业,谋划着走出地域和行业的限制,实现新的腾飞,向世界级的文化企业迈进。尽管2010年文化企业“扎堆”上市,但仍然没有改变文化产业在资本市场“弱势”的格局,仅新媒体腾讯一家的市值就超过2600亿元,比所有国有文化传媒企业总市值还要高;而且文化产业在整个资本市场上的比重也微乎其微,还需要更多成熟的文化企业继续向资本市场挺进。
相关资讯 [ 关键词: 文化产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