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的新年,对于李宁来说,是个不折不扣的坎。
受2011年第二季度订单金额下跌因素影响,李宁的股价在去年12月20日大跌近16%,市值一日蒸发35亿余港元。各大券商纷纷唱衰李宁,引发了李宁股价近期暴跌及机构的抛售。高盛则指出,李宁正面对两大风险:品牌风险和销售渠道风险。
事实上,唱衰李宁的论调从2010年下半年换标就开始了,究竟是外部市场恶化导致颓势,还是自身运营出了问题?
被“晋江帮”赶超
李宁曾经是一代中国人心目中的“国宝级”品牌,李宁获得国人空前的认同和推崇,成为中国体育文化和历史的一部分。
但由于早期在产品功能研发、设计上实力不足,进入中国的耐克、阿迪达斯,逐渐以彪悍的品牌文化和产品优势教育瓜分中国的消费者。缺乏核心竞争力,使得李宁民族品牌的情感资产逐渐成为褪色的历史。
安踏、特步等品牌为首的晋江帮,以山寨的形象、低价和多年深耕二、三、四线市场的渠道优势,一夜之间揭竿而起,竖起无数面“金字招牌”扑向全国,俨然形成与李宁分庭抗礼之势。
对此,李宁曾推出“品牌国际化,市场本土化”的策略,试图以国际品牌的形象区隔其他本土品牌。2008奥运会前夕,李宁推出的“飞甲”篮球鞋获得了有工业界奥斯卡之称的“IF China 2006工业设计大奖赛”纺织与时尚类大奖,高调推出“李宁弓”减震科技运动鞋等一系列东方元素的功能与产品研发;一口气拿下西班牙、瑞典奥委会以及运动员和运动队,成为第一个赞助外国奥运代表团的中国体育用品品牌。
在积极塑造国际化形象的时候,李宁却无形中将“民资品牌”的优势拱手让给了国内竞争对手。安踏趁虚而入,喊出“冠军脊梁中国造”,图谋中国第一品牌的企图心昭然若揭,并争取到CBA、CUBA、中国排球联赛等国内赛事资源。361度、匹克、鸿星尔克等也在争夺本土资源。虽然李宁仍牢牢控制着体操、乒乓球、射击这些重头的体育阵营,但已经很难拉开与其他本土品牌的差距了。
悬在半空的国际化
在国内根基不稳之时,李宁2010年6月更换Logo后,却更加坚定地制定了国际化目标:2014-2018年全面国际化,成为世界体育品牌前五名和中国体育品牌第一名。这是否是明智之举?
2009年开始,李宁收购了中国羽毛球器材第一品牌凯胜,并从Yonex手中夺下中国羽毛球队的“唯一指定装备”权益,试图一举压倒Yonex。此外,李宁虽然在体操和乒乓球方面用功颇深,并成为红双喜最大的股东,但其在器械装备产品方面一直无法建立全面的显著优势。李宁还签约挪威标枪世界冠军安德烈亚斯-托希尔德森,推出代言广告,但这些田径资源与一线国际品牌所拥有的比起来,仍然是九牛一毛。
无论是羽毛球、田径、体操还是乒乓球,李宁所布局的领域并非强势的全球化体育资产,耐克、阿迪达斯、彪马等一线品牌,凭借雄厚的财力,早已瓜分了有限的国际资源,留给李宁品牌形象国际化的空间十分有限。
国际化尚未成功,在国内市场,李宁的渠道已经岌岌可危了。“晋江帮”在占领了二、三线城市后,谋求农村包围城市,截至去年6月,安踏已经在上海、北京开设了353家门店,相比较,李宁有1300多家店分布在一线城市,优势的差距正在缩小。一直觊觎庞大三、四线城市的耐克刚刚宣布,将以中低端产品进行渠道下沉。
事实上,国际化和本土优势已经两头不靠,让李宁已经处于在一个尴尬的夹层地带,实实在在被架在了半空。
相关资讯 [ 关键词: 李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