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务院关税委近日下发的通知,12月,对原本执行淡季出口关税的化肥产品加征高额关税,磷复肥和尿素等主要化肥品种的出口关税由7%激增至110%。
据了解,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和一些地区频繁限电,目前化肥企业都还处于困境之中。下半年化肥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也是原材料的拉动,以及企业开工率不足使产品减少,而大多数企业还没缓过来。河南已经差不多是全国尿素成本最低的企业了,然而,11月份,在当地压电限电频繁的情况下,每吨尿素成本曾达到2000多元,价格成本已经倒挂。
记者了解到,化肥企业设备都是大型、长周期运行,到冬季没法停,一些化肥生产企业眼下都在勉强支撑。河南煤化集团安化公司等企业纷纷反映:在这种情况下,12月出口关税的淡旺季调整,使化肥生产企业的日子雪上加霜。眼下很多企业是“原料买不来,尿素卖不出”,企业甚至已经没有生产经营的信心了。
湖北宜化集团总经理助理熊霖霏对记者表示,政策出台比较急,11月底发文,要求12月1日就要执行,一点缓冲期也没有。目前,他们已经签订的部分合同就不能再执行了,只能被迫转向国内市场,这肯定会影响公司的效益。他说:“我们希望国家政策在出台之际,不仅能给企业相应的缓冲期,还要考虑到市场的真实情况。”
出口关税政策的调整是为了维护市场价格的稳定,但整个行业会因此付出巨大的代价。事实上,如果化肥企业整体亏损,发展停步不前,最终受害的还是“三农”和广大消费者。这是贵州开磷(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市场部部长阮国柱的看法。他对CCIN记者表示:“国家对国内化肥市场供应有些过度担忧。目前国内磷铵产能远远超出需求,明年磷铵产能会在1500万吨左右,实际产量也有1300万吨左右,但国内的需求最高时是700万吨。以前在国内肥料产量只有几十万吨的时候,国家鼓励出口,现在肥料产量大幅度增加了,反而又限制出口,让人不能理解。”
阮国柱认为,限制出口会导致成本上升。首先化肥仓储期加长,资金成本、仓储成本都会增加。其次化工企业如果减负荷、低负荷甚至停车更会带来安全和环保隐患,且生产及其他成本的上升最后都要反映在产品价格上。如果市场供大于求,低价格带来的损失只能由生产企业承受。另外,不稳定的政策对化肥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形象也会带来很大影响。由于政策的剧烈波动,会使企业多年来积累的渠道、客户等资源受到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