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思商学院 > 人力资源 > 正文

如何改善民营企业家与职业经理人的关系

2010-10-22 15:44来源:中国企业家论坛字号:小

  从过去几年的实践来看,很多民营企业尝试了从外面聘请职业经理人之后,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社会上对民营企业聘用职业经理人是否可行产生了怀疑和困惑,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双方各有各的道理。其实,只要明确岗位责任,把握好我们下面要谈的一些关键点,应当不会出现大的问题。

  现象之一:企业家十分敬业,每天工作很长时间,但总是感到缺少有能力的部下为自己分忧,如果部下做不好,干脆自己做,因此很难授权。

  如果企业家自己是“摸爬滚打”出来的,一般说来都是那种“马上将军”,对市场、产品和企业的发展有“直感”和独到的见解。但如果仅停留在“直感”阶段的话,很多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他们会感到自己非常明白,但其他人与自己的差距太大,理解不了自己。因为沟通少,形成恶性循环,双方的距离越拉越大,从而也就很难听进部下的意见。久而久之,企业家的想法、思路只有他一人心里明白,很多企业发展的思路、企业战略他一个人说了算,而各种投资项目也都是企业家亲自出面去谈,结果是企业的寿命与企业家的“寿命”挂钩,企业的健康状况与企业家的“健康状况”挂钩,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报道,某位著名的民营企业家突然去世了,很多计划、项目、战略不得不中止,因为除了企业家本人外,没有其他人参与这些重大决策,不知道来龙去脉。可以说,这样的企业家还处在“本色演员”的阶段,还没有超越自己,特别是在管理领域,因为管理的最基本概念就是“通过部下把事情做了”,所以管理者是“教练”,而不是运动员,是“教会”部下做事情,而不是自己一着急,就替部下去“比赛”了。当然,作为上级管理者,也要避免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不管部下请教什么问题,都会给部下一个答案。尽管这样做自己上级领导感觉可能很好,似乎没有问题可以难倒他(她),有一种成就感或者优越感,可是却不能这样做。因为衡量一个教练员的水平,绝对不是看他自己多么能干、多么聪明,而是看他带的团队是否能干,即使“教别人”比自己去做更花时间或者教了之后也始终达不到自己的要求,也必须这样做。这是一个人从自己管理自己到管理别人的重大转折,如果因为部下做得不好,就干脆自己去做,那就始终无法成为一名管理者(经理人),这是每个刚刚进入管理层的人都会面临的挑战,过不了这一关,就不能成为一名称职的经理人。我认为仅靠天赋很难成为一名出色的经理人,只有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才能掌握管人的技能,才能找到做管理者的感觉。

  现象之二:很多民营企业家都经常有这样的抱怨(或者未说出来的困惑),即下属只会服从,不会创新,缺乏主动性,所以什么事情都要老板去想。

  如果一名民营企业家在某些方面很强,就难免“独裁、霸道”,由于企业是他的(上市公司例外),没有任何制约,这种状况在今天的市场环境中很普遍。典型的表现是:当众批评部下,甚至在部下汇报工作或大会发言时强行中止他们的讲话,令部下没有丝毫的面子,从此以后见到老板就胆战心惊,走路都不想碰到老板,尽量避免与老板打交道;对部下提出的建议(创意)如果是自己已经想到过的就说“我早就想到了”,而对于自己从未想到的建议更多的是嗤之以鼻,令部下兴趣索然,从此以后不再愿意提出任何建议;部下做事情时,总是不断地告诉他们应当这样做、应当那样做,不给部下留出自己发挥的空间,没法按照他们自己的想法做事情,最后导致老板“越来越强”,部下“越来越懒”,失去了创新的激情。

  其实,创新需要宽松的环境,需要对部下尊重,需要经常鼓励部下,有些好主意,即使自己已经想到了,也不能表露出来,而是发自内心地欣赏部下,毕竟他(她)达到了与你一样的境界,是非常难得的表现。这样部下才有成就感,下次才会更积极地创新。面对部下提出的建议,即使与自己的想法有出入、有分别,也没有关系,不妨提出一些意见,促使部下把问题想清楚、想透彻,把自己关心的问题包括进去,这样部下会越来越主动。可以说最好的管理者是让部下总感到老板欣赏自己的创新。采纳部下的意见,老板经常讲的就是自己的主意,这样岂不是两全其美。通常“打压”与创新是背道而驰的,打压一次,今后就很少人创新,打压两三次,从此以后就没有人再创了,所以如果部下没有创新能力,作为上司,我们首先就要想一想,是不是自身的问题。

(责任编辑:林音)
推荐阅读
谋思资讯有部分内容或图片来源于互联网,内容和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问题敬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关于谋思网联系我们帮助中心服务条款隐私声明法律声明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0-2024 imos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