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资讯 > 金融服务 > 正文

基金经理后知后觉 基民操作日渐成熟

2010-10-09 10:29来源:解放日报字号:小

  基金仓位的高低,代表了基金经理对当下市场趋势的判断。仓位高,表明基金经理看好后市;反之,则表示基金经理看空市场。将基金季报披露的仓位高低与此后大盘走势进行比较,就可以判断基金经理的仓位决策是否准确,基金经理的“择时能力”是高是低。

  来自深圳证券信息公司的数据显示,对5年来20个季度进行实战分析,发现基金经理的整体仓位决策,仅有6次做对,14次做错,成功概率仅30%,而剩余70%则成为反向指标。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面对记者的疑问,基金公司表示:择时能力“可遇不可求”。

“后知后觉”的基金经理

  基金作为成熟市场的主流理财方式,在国内快速发展。作为“专家理财”的代表,基金经理的投资能力到底如何,颇受关注。对于投资能力,可以细分为选股能力和择时能力,两者是基金获得超额收益的源泉。前者关乎选什么股票的问题,后者是何时入场的问题。而仓位决策,恰恰反映了基金经理的“择时能力”。

  基金仓位决策的理想状态是,在市场上涨之前,基金经理提前预见上涨趋势并提高仓位待涨;而在市场下跌调整之前,基金经理提前降低仓位从而规避系统性风险。那么,国内基金经理的择时能力到底如何呢?

  近期,全景基金品牌研究中心发布了《基金仓位与基民申赎变化观察报告》,报告回顾了大盘走势与基金仓位的变化情况:在2006年三季度末,基金仓位从73.74%骤降至68.82%,基金经理普遍从乐观转向悲观,然而此时一轮大牛市却出现,四季度涨幅高达52.67%。错失这一行情之后,基金经理集体选择了加仓,将平均仓位提升了10个百分点,达到78.69%。大牛市行情持续了四个季度,基金在第一个季度错失了赚钱的“黄金期”,只是在后三个季度保持了较高仓位,分享了大盘上涨的收益。

  而在2007年三季度上证综指触及6000点后,出现了连跌5个季度的大熊市。下调开始时,基金经理反应迟钝,继续重仓持股,甚至在2007年底刷新了仓位的最高纪录。但等待基金的却是之后一个季度下跌34%。此后,基金经理继续“抱团取暖”,在持续下跌后的第三个季度,仍然保持75.37%的仓位,大盘再次跌去21.21%。直到此时,基金经理才如梦初醒。

  在2009年初至2010年6月的一轮较小的牛熊行情中,基金经理的择时能力令人大跌眼镜。在行情启动前,基金整体上持续减仓。 2008年三四季度,基金一直处于轻仓状态,甚至在2008年年底创造了66.14%的历史最低纪录。随后,上证指数在一季度反弹幅度高达30.34%,基金再一次在牛市启动前踏空。而基金经理无动于衷,继续保持偏低仓位,不料,下一季度,基金又涨了24.70%。

  到了2009年二季度末,基金整体仓位上调至82.55%时,大盘却出现了6.08%的回调,基金旋即将整体仓位下调至80%以下。谁料,大盘在下一季度上涨17.91%。热情重燃的基金经理,在2009年底把仓位推至历史新高,达到84.72%,谁料此后一个季度下跌了5.13%。到了2010年一季度末,基金仓位保持高位,可今年二季度重挫22.86%。

基金承认不具备择时能力

  不难发现,大多数基金经理并不具备择时能力。这一调查显示,从2005年6月30日至2010年6月30日的五年里,基金平均仓位的最低值为66.14%,出现了两次,但在最低值出现后的下一季度,上证综指分别上涨6.91%和30.345%,表明基金整体踏空。而基金平均仓位的最高值为84.72%,之后的一个季度大盘下跌5.13%,且连续下跌两个季度。这表明,基金经理整体最悲观时,后市反而提供了良好的赚钱机会;在基金经理整体最为乐观时,却屡屡受到打击。

  该报告的执笔人黄窻认为,基金经理在追涨杀跌中,体现出“高点重仓,低点轻仓”的规律,基金平均仓位屡屡成为反向指标,表明基金经理择时能力极差。在连续跟踪了基金平均仓位的变化与大盘走势变化之后,可以得出结论,总体上大盘走强,基金仓位随之上升;大盘走弱,基金仓位也跟着下调。

  对此,记者将问题抛向基金公司,一家大型基金公司高管表示,从全球基金行业来看,既能“选股”又能“择时”的基金经理凤毛麟角,国内和国外基金都重在选股能力,而对择时能力,则是“可遇不可求”,说百里挑一也不为过。

  记者询问这是否意味着承认基金经理不具备择时能力时,这位高管反问记者,如果一个人既有较强的选股能力,又有良好的择时能力,可以说是“通吃”资本市场,这样的人何必为公募基金打工?自己去炒股早就身家过亿了。

  这位人士告诉记者,尽管基民对基金经理充满期望,但基金经理毕竟不是神,对股票市场不可能未卜先知。对国内外的基金经理来说,考核基金表现的标准主要是一个,那就是业绩基准。每一年只要跑赢业绩基准,就算过关。从国内看,股票型基金业绩基准大多是指数,以2008年为例,上证综指全年大跌65.39%,如果基金跌幅小于65.39%,就算跑赢业绩基准。

  “没人能够抵御系统性的下跌风险,更何况是最低仓位为60%的股票型基金呢!我们就是看空,也要保持60%的股票仓位,所以用是否亏损来衡量我们,显然是不公平的。用公募基金仓位来看择时能力,也不尽合理。 ”这位高管表示。

基民操作日渐成熟

  在基金经理控制仓位的同时,基民也通过“申购和赎回”展现出择时能力。《基金仓位与基民申赎变化观察报告》显示,基民正表现出不断成熟的过程。

  在2006年至2007年大牛市期间,基民在2004年四季度大涨前,出现了近3%的赎回,在黎明前选择了离开,令人惋惜。而到了2007年四季度大盘掉头向下,基民仍然选择申购,2007年三季度、四季度净申购率分别为49.12%、7.25%,后市A股跌幅为5.24%、34%。可见,基民最终因为贪婪而遭受市场惩罚。而在2008年,大部分被套基民选择了“死守”,其结局也令人心酸。

  在完整经受了一个牛熊周期的市场教育之后,基民的操盘经验也不断提升。在2009年初至2010年上半年的牛熊交替中,基民表现出了令人惊讶的理智,甚至让基金经理等专业人士相形见绌。这六个月里,基民整体呈现小幅净赎回,而且在大盘进入阶段性高点后,净申购率降至最小。而上证综指在今年二季度出现22.86%的跌幅之前,基民的净申购率为-5.55%,也就是赎回5.55%,表明基民在阶段顶部落袋为安,一些基民顺利逃过了系统性风险。

  总体上,随着基金投资年限的增加,基民的申购和赎回减少了“追涨杀跌”,而多了几分“高抛低吸”,这是难能可贵的。在一些市场阶段,甚至超越了专业人士的表现。

  或许,相对基金经理管理别人的钱,基民对自己的投资更为谨慎和用心。总体上,基民能做的,第一步就是选择一个好基金,长期表现良好的基金,其基金经理选股与择时能力相对较强;第二步,就是增强自身对大势的分析能力,通过主动申购和赎回来调整股票型基金,提高自身投资收益。(本报记者 孟群舒)

(责任编辑:羽篪)
推荐阅读
谋思资讯有部分内容或图片来源于互联网,内容和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问题敬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关于谋思网联系我们帮助中心服务条款隐私声明法律声明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0-2024 imos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