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比尔·盖茨和巴菲特主办的“慈善晚宴”今晚将在京举行,昨日有媒体报道,过半受邀富豪拒绝出席。这场晚宴更像是对中国富豪的一次特别的集体考试,答卷上的分数低,甚至一些富豪“缺考”应在情理之中。其中体现出的中西方关于慈善与公益文化之间的巨大落差尤其值得人们正视。
晚宴邀请者一方是世界顶级富豪,被邀请者均为中国富豪。这种邀请有着金庸《侠客行》中江湖请帖的传奇味道,国内富豪与世界富豪以慈善的名义“过招”。双方的致富路径、财富数量、财富观念、慈善方式、社会环境,无不差异巨大。多方面的不对等决定这场慈善派对的对话缺乏充分沟通的基础,富豪们“答题”自然会牛头不对马嘴。
人们批评富豪缺席,最集中的一点在于富豪怕被“劝捐”。可是,一些以慈善闻名的富豪也高调拒绝出席晚宴,说明可能还有其他原因。平常在电视上的慈善晚会,不少富豪积极亮相,这些晚会与“巴比慈善晚宴”的运作完全不同,捐赠数量可以事先私下谈判,可以附着一些交换条件,更像一桩生意,还可以说了不算。但盖茨和巴菲特的慈善运作方式,其游戏规则完全不同,这也对富豪赴宴“答题”的“成绩”影响很大。
这次晚宴被媒体解读为“鸿门宴”,相当形象地展现了当下中国“被慈善”的尴尬而又微妙的普遍社会心态。慈善的本意应是爱心的完全自愿,但从这一点来看,国内的慈善环境有许多异化和扭曲。事实上,实际生活中,人们在强制摊派下“被捐款”、“被慈善”的案例实在太多了。在一些富豪的眼里,比尔·盖茨和巴菲特来劝捐,与平常所遇到的摊派难以有本质区别。国内相应的慈善法、捐赠者的权利义务等“课程”普遍没有,这些富豪焉能答对这道国际化的慈善题呢?
现代慈善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文明,并不是谁有钱谁就该多掏一点出来这么简单。对那些不出席这次晚宴的富豪,仅仅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批评他们显然无济于事。如果说人内心的善是种子,那么影响富豪钱袋子的外在社会制度环境就是土壤。这次富豪们“缺考”让我们失望,也应引起我们思考相关慈善立法和理念“补课”等问题。
各方声音
王健林:中国现在很需要谈慈善,但大谈慈善为时尚早。
李春平:不需要“老外”来教我们怎样做慈善。
河北网友好棋:就跟不愿意上胡润排行榜一样,很多人都不愿意出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