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银行在中国是狼还是羊?从贷款数据看,外资银行2007-2009年新增贷款分别为1704亿、628亿、18亿,三年时间里缩水了近100%,贷款增速放缓直接导致息差收入减少,业绩自然下滑。毕马威的报告更证实了这点,汇丰、渣打、摩根大通在华子公司利润下滑严重。是什么令外资银行华彩顿失?而外资银行又在寻求哪些发展途径?
9月20日,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发布的一份外资银行在华业绩报告称,汇丰控股中国子公司去年的税后利润为人民币7.18亿元(合1.065亿美元),较2008年下降60%。渣打银行的中国子公司报告利润4.23亿元,下降34%,摩根大通子公司利润为6600万元,下降21%。
“这么多年来,外资银行在中国没有像现在这么难过。”某外资银行零售银行业务部主管丁涛(化名)最近情绪低落,从2009年四季度以来,丁涛所在的部门越来越频繁地完不成业务指标。国内业务不见起色,而国外母行又自身难保,这让一直依赖母行资金支持的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处境更加困难。
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令金融衍生产品、结构性存款以及与股票和各种掉期相关的产品都受到影响,外资银行最具优势的理财业务品牌受到质疑,外资银行最擅长的“金融衍生品”也成了最让投资者恐惧的字眼。
难入主流的信贷业务
在现阶段的中国,商业银行业务中最赚钱的依然是存贷差收益。工、建、中、农等四家大型上市银行2010年半年报显示,净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78.87%、76.83%、79.47%、82.3%。
“贷款业务争夺的不是市场份额而是优质客户。那些大型客户,外资银行往往无法获得。”工行公司业务部人士对本报记者分析。
据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仅人民币新增贷款这一指标,2007年在华外资行人民币新增贷款达到1704亿元的历史新高,同期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新增贷款额度总计为3.6万亿;2008年,外资行人民币新增贷款额度则急转直下至628亿元,同期全部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为4.9万亿;2009年,外资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仅为18亿元,三年时间里缩水了95%,而当年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新增贷款创出9.59万亿的“天量”数字。
央行此前公布的《2009年国际金融市场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末,在华外资银行各项贷款余额7204亿元,同比下降1.03%,仅占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的1.7%。看起来,外资银行和那些手中掌握着大量大客户的国资银行无法抗衡。
据了解,外资银行利润下滑源于贷款收入的减少,因为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的利差收窄。而中资银行凭借贷款规模的大幅增长弥补了利差的下降,2009年新增贷款较上年增加了一倍左右。
但外资银行借贷放缓。“外资行贷款审核的程序令放款速度慢,在市场和审批上有一定脱节,内部协调不完善。”丁涛解释原因称。
同时,外资行的一些政策也未适应中国市场。如与房贷中介合作是每家中资行都会做的事,但在外资行,这条路很难行得通:中资行与房贷中介合作,通常会把贷款额的0.5%-1%作为给中介的佣金,但外资行不会支出这笔营销费用。
中资行对于房产开发贷款中的各个利益环节更是“门儿清”,因此无论是新房开发贷款还是按揭贷款,外资银行都同样处于劣势。“外资行每个部门的一把手基本上是老外,他们不熟悉更不接受中国市场上的特殊规则和特殊做法。”丁涛指出。
另外国内信贷业务规模的飞涨更是给外资银行出了一道难题。由于利差收窄以及大型中资银行拥有充足的贷款资源,外资银行被挡在了进入国内信贷市场的门外。
“就我所知,除了参与规模不大的银团贷款外,外资银行在这轮信贷刺激计划中基本没有作为。”丁涛介绍。
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外资银行秉承了其在国际上比较谨慎的操作思路和较为谨慎的从业风格:“另外在中国公司业务上,与中资银行不同的是,他们与中国企业和政府并没有形成实时有效的沟通,这不可避免地使外资银行在中国信贷市场上被边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