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资讯 > 综合资讯 > 正文

中国产业梯度转移 东部走向中西部

2010-09-02 13:40来源:人民日报字号:小

  进入8月,富士康等一批过去主要布局东部沿海的企业在中西部的新厂陆续投产,汇集星星点点的新闻,分析来自安徽、重庆、新疆等地的数据,一个趋势日渐清晰:东部地区许多产业正在加快向中西部转移。

  产业经历一定周期,走向梯度转移,这被经济学家认为是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改革开放之初,东部沿海地区也正是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迈上“第一级台阶”。

  而今,新起点不仅属于东部沿海,属于中西部地区,也属于整个中国。

驱动因素:成本倒逼

  今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这是迄今全国唯一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区域发展规划。在这个区域中,仅今年上半年,利用安徽省外资金1000万元以上项目就达9627个,投资总额15052.8亿元,实际到位资金2068.0亿元,同比增长61.1%。其中,主要投资项目来自长三角地区。

  作为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从2007开始,重庆市吸引东部投资也明显加快,尤其是2009年,全市实际利用东部地区资金1143亿元,增长73%。当地一位负责人评价,重庆与沿海的互动合作从蓄能聚势开始转向跨越发展,而这些投资来源也集中于广东、北京、上海、浙江四省市。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上一轮承接转移所形成的产业格局面临空前挑战。实际上,在广东等地,被冠以“腾笼换鸟”的省域内产业转移已经进行了几年,艰难转型间体现了对区域发展的长远谋划。

  放眼全国,更大范围的产业转移,还是源于那只看不见的手。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后,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势必影响到企业生产成本。把生产环节配置到成本更低的区位,就成为企业规避风险的必然选择。”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一鸣说,从中国产业转移的实际看,最主要驱动因素还是成本倒逼。

  在安徽宿州,一座投资5.5个亿的百丽鞋业已于6月9日正式开工投产。公司总经理刘瑞林说,在别的地方招工难,但这里人力有保证,由于报名量太大,原本800人的培训现在拓展到了1300人。据测算,宿州综合成本只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60%。

  而在新疆石河子等地,新转移的产业则关注原料基地和新兴市场。

  几年前,当地政府与顶新国际集团商谈设厂事宜时,企业一位负责人说:“把厂子搬到石河子,产品就增加3500公里的运费。”而回答是:“如果你的产品销往中亚,运费就减少了3500公里,同时我们还有符合你要求的面粉。”最终,顶新集团旗下“康师傅”方便面项目落户石河子。

  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纺织行业。目前,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已成为中国西部最大的棉纺织生产基地。

新课题:吸引、承接产业转移

  产业转移不是简单“搬家”。对企业来说,简单算算成本、土地租金账,仍不足以做出决策。

  王一鸣说,虽然中西部地区在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上有比较优势,但也受到配套能力、物流体系、软环境等方面的制约,一旦低廉的要素成本优势被物流成本和交易成本所抵消,就失去了承接产业转移的比较优势。

  吸引产业转移,承接产业转移,对于中西部来说,同样是新课题、新挑战。目前,中西部各地,都在各自范围内探索新的办法。

  依托由国务院批复的区域发展规划,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在产业规划和布局方面体现出一定优势。在安徽芜湖,德豪润达光电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东雷的选择,代表了不少经营者的思路。管理着这家总投资60亿元,覆盖LED照明产业链上中下游的企业,王东雷说他的选择与东南沿海产业转移的大动向有关联,而主要考虑的因素,一是政策等软环境,二是上下游产业是否足够齐备。而这两个因素,他在当地都得到了满意的答案。

  2009年,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利用省外资金1000万元以上项目共9464个,投资总额12034.4亿元,实际到位资金2758.2亿元,占全省1000万元以上省外投资项目到位资金的71.1%。

  重庆市发改委主任杨庆育说:“搭建好合作平台,才能为产业对接创造通道。”重庆市和区县级政府,也在通过多种方式构建合作机制,引导要素优化配置。

  2008年重庆市党政代表团走访沪浙苏粤等省市,成功签约91个项目,总投资近1000亿元。2009年,又办了“重庆佛山周”、“重庆宁波周”、“重庆广东经贸活动”等活动,签约合作项目405个、总投资885亿元。

  “规划引导产业布局”,重庆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重庆市先后制定了《关于区县产业招商的指导意见》、《重庆市承接中高档陶瓷产业转移规划》等规划,明确合作重点行业、重点区县和重点项目,引导产业布局。

产业转移把关最重要

  “产业转移不能把污染转移进来,不能把落后产能转移进来,产业转移要与产业升级结合起来。”在理念层面,这是大家的共识。

  然而,面对“真金白银”的项目,要做到这一点并不易。目前,中西部地区也在一定范围内,在制度层面为产业转移铺就“绿色轨道”。

  地处长江上游和三峡库区,重庆在整个长江领域生态环境保护中作用突出。因此,重庆市专门颁布《重庆市招商工作规范(试行)》,规定主城区承接转移产业的单位投资强度近期不低于20亿元/平方公里,万元增加值能源耗费不高于1.5吨标准煤。同时,规定1小时经济圈其他区县单位投资强度近期不低于15亿元/平方公里,万元增加值能源耗费不高于1.7吨标准煤,在缺水区域禁止布局耗水型产业。三峡库区和渝东南民族地区单位投资强度近期不低于10亿元/平方公里,万元增加值能源耗费不高于2吨标准煤。

  安徽省在承接产业转移中,要求各地积极引导企业向产业园区集中,加强用地调控,大力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目前,合肥市成为国家唯一节约集约用地试点市,芜湖、宣城、铜陵等市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节约集约用地文件,为节约集约用地提供强力政策保障。鼓励建设标准化厂房。芜湖高新开发区统一规划了星火工业园标准厂房集中区,一些中小企业原则上不再单独供地。

产业转移是整个中国

  中国产业转移的新趋势引起了国际舆论的关注。英国金融时报评论道,中国沿海地区的工业化,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现象,现在,我们也许就要看到第二幕。

  产业转移的棋盘,不限于东部,也不限于中西部,而是整个中国。

  王一鸣认为,政策引导是未来产业转移有序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几年,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不少产业转移的政策规范,广东省2008年出台了《关于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决定》,促进了珠三角地区部分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向广东东西两翼和北部山区转移。工信部出台了《关于推进纺织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加速了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的步伐。产业承接地区推出的各种优惠政策,对企业转移生产能力也有很大的吸引力。

  重庆市发改委总经济师黄朝永认为,目前产业转移基本上还是各地政府搭台,企业推动,国家层面尚没有具有操作性的引导政策有序推进产业转移。

  在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方面,产业转移同样需要国家层面的规范。安徽省发改委主任沈卫国建议,针对承接产业转移的区域,将减排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研究单位GDP减排指标,鼓励在环境容量容许的情况下经济发展实现最优的减排效果。同时,尽快开展排污权交易国家试点,采取市场化方式促进节能减排。

(责任编辑:羽篪)
推荐阅读
谋思资讯有部分内容或图片来源于互联网,内容和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问题敬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关于谋思网联系我们帮助中心服务条款隐私声明法律声明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0-2024 imos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