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欧洲债务危机趋缓,欧元区经济表现好于人们的预期。欧盟统计局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欧元区第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环比增长1.0%,同比增长1.7%,创4年来最大增幅。然而,靓丽数据难掩欧元区内部经济发展参差不齐的现状,成员国经济两极分化越发明显,欧洲经济一体化陷入尴尬境地。
欧元区16国第二季度经济增长的2/3来自德国的贡献。德国经济当季环比增长2.2%,同比增长3.7%,创1990年德国统一以来最大季度增幅。不过,德国经济的“一枝独秀”无法掩盖欧元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同样是欧元区核心成员国的法国,经济表现差强人意,该国第二季度经济环比仅增长0.6%,不及德国的1/3。其他国家的表现更不尽如人意,葡萄牙、爱尔兰、意大利、希腊、西班牙5国经济极为疲软,表现最弱的希腊经济萎缩1.5%,萎缩程度较前几个季度有所扩大。
事实上,经济发展失衡问题一直困扰着欧盟,也是引发这次欧洲债务危机的重要原因。上世纪90年代以来,德法等西欧国家出现人口老龄化趋势,实体经济进入后工业化阶段,资本报酬率降低,国内需求不足,这导致西欧国家对欧洲内部新市场的需求越来越大,欧元区扩张持续加速。随着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经济体相继加入,欧盟各成员国经济发展差距日益加大。由于成员国经济结构和金融周期不一致,欧盟领导人事实上认可了“多速欧洲”或“差异欧洲”的存在,允许成员国按经济发展水平实施核心和外围国家分步走战略。
欧盟委员会发布的报告也指出,欧盟各国竞争力差距逐步扩大。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的10年里,德国竞争力稳步提升,其经济规模约占欧元区总规模的1/3。相比之下,欧元区其他成员国,特别是希腊和葡萄牙,都出现了竞争力下降。德国与其他国家之间,“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格局预计短期内不会改变。
自从欧元诞生以来,主张德国应退出欧元区的声音此起彼伏。这种观点主要来自德国国内强硬派和欧元区其他国家的欧元反对派。前者向来不甘心德国马克时代结束,认为德国应自行决定国际收支高盈余、强势货币和低通胀的政策,而不是被相对弱小的邻国拖后腿;后者认为德国模式给欧元区其他成员国造成太大压力,希望其他成员国不必接受德国模式,同时,把低估本币作为调节手段,弥补竞争力的不足。尽管这些声音还不至于动摇统一货币的根基,但反映出欧元区经济发展失衡和货币政策协调艰难的现实。
德国“单引擎”难以持久驱动欧盟经济大车。欧洲需要一个差异化更小的货币联盟。从长期来看,如果欧盟内部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宏观经济政策协调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这个全球最大的经济货币联盟就难有更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