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既是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也是一项长期任务。“上海要建设国际金融中心,首先要发挥金融在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中的核心作用,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市委常委、副市长屠光绍在一次金融机构调研座谈会上点明了上海金融界所担负的重任。
继上海市政府7月19日召开“加强金融服务促进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工作会议后,市政府办公厅近日又下发了《关于加强金融服务促进上海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作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一个重要抓手,促进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正成为上海金融系统的中心任务。
转方式
目前,上海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时代已经过去,依靠高强度投资带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已不可持续;上海城市地域和土地资源十分有限,依托传统高消耗、高投入、低附加值的制造业已没有发展空间。当前,上海人均GDP已达1万美元,经济发展又到了一个如何上新台阶的关键时期。上海要突破环境资源承载能力限制,实现新一轮的大发展,只有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春江水暖鸭先知”。上海已经表现出固定资产投资乏力的迹象,今年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为2.2%。但另一方面,目前中小企业贷款、科技融资的需求则十分旺盛。因此,上海银监局局长阎庆民认为,上海银行业必须适应上海经济结构变化的新趋势,主动求变、主动创新,才能谋取银行业新的发展机遇。
事实上,金融已不仅仅是满足金融产品和服务需求的提供者,更是经济发展的发动机,是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加速器。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副主任张新指出:“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首先要转变金融服务模式,金融服务模式必须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而变化,这是时代向上海金融系统提出的新要求。”
转理念
要充分发挥金融服务在促进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中的重要作用,关键要调动金融机构的能动性。对此,上海保监局局长马学平认为,作为金融监管部门,应转变监管理念,充分尊重金融企业的创新精神,相信站在市场第一线的金融企业的原创力。所谓转变,就是努力从过去的以“管”为主逐步转变为“管理”与“服务”并重,突出监管部门对金融企业的指导与服务。
为有效将上海银行业机构手中的“活水”,引入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大田”,增强金融资源更多地投入到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与上海银监局共同下发了信贷政策指引,指导上海的银行根据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要求加强信贷投放与上海产业发展政策的协调配合,充分发挥信贷对符合本市重点产业发展规划的项目和企业的引导与促进作用。
上海银监局积极推动银行金融机构建立专门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专营机构,完善业务经营考核体系,实施小企业金融服务差异化监管,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支持力度。同时,银监局还通过银行同业公会与市科委、市科协共同确定了一批科技专家智库名单,帮助银行的科技金融提供专家支持和技术论证。
推动上海的企业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优化资源配置,是上海证监局在做好证券市场监管服务之外又一项工作任务,上海证监局局长张宁如是表示。按照“规范与发展并举、监管与服务并重”的理念,上海证监局指导证券公司积极做好企业上市、资产重组等服务工作。2009年,上海上市公司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额达981亿元,今年上半年又达393亿元。今年1-7月,上海有7家企业完成并购重组,涉及金额达300多亿元。另外,自我国创业板成立以来,上海已有7家企业在创业板上市,募集资金40多亿元。
在金融监管部门的积极推动下,上海金融机构充分依托上海金融市场机构多、市场发达的综合优势,加强合作,创新票据、信托、债券等金融工具,为科技、文化、创意产业和中小企业发展开辟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今年上半年,上海企业利用股票(含增发)、债券、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等金融工具共募集了678亿元资金。另外,工商银行、浦发银行还为闵行区和杨浦区的中小企业通过发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融资产品,募集资金近6亿元。
重点突破
大力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尤其是科技创业企业发展以及物流、旅游、文化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是上海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重点之一。而其中中小企业、科技企业、文化及创意产业企业的融资难则是上海金融系统亟需破解的重点问题。
上海金融机构积极创新金融服务机制,实施了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组织架构再造、管理模式创新、运营流程创新和营销模式创新。工行上海分行成立了小企业服务部,专门建立了小企业信贷审贷、分配激励政策。建设银行上海分行成立小企业经营中心,打造“小企业信贷工厂”,实行小企业贷款集中受理、集中审批和集中发放。浦发银行上海分行和上海农商行根据科技型企业的特点,分别在上海科技企业集中的园区建立了“科技支行”,配备了熟悉科技企业发展特点的专门服务团队,为科技企业提供个性化金融服务。截至今年5月,两家“科技支行”通过创新的融资模式为46户科技型中小企业授信或放贷总额达5亿元左右。交通银行上海分行和上海银行在张江高科技园区专门为园区科技创业企业开发“展业通”、“创智贷”等系列金融产品。中国银行上海分行更是在国内发放了第一笔纯粹意义上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和以电视剧播映权为质押的贷款。
上海保险业也不甘落后,在积极创新科技保险、融资保险的同时,通过与银行等机构合作,使上海各类企业借助保证保险贷款、保单融资,大大拓宽了融资渠道。据了解,仅保单融资试点一年多来,融资额就已达150多亿元。上海金融机构开拓进取,勇于创新,使金融资源源源不断输入科技、文化、创意等急需资金支持的新兴经济实体之中。
怎样才能让金融机构在经济转型的大戏中唱好“主角”?
金融的优势是资金输入,政府的强项在于政策搭台。在这一问题上,上海市、区各级政府部门功不可没。
在上海中小企业遭受金融风暴重创的时刻,为帮助受冲击波影响的企业尽快开拓国内市场,走出危机,市政府要求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但大部分银行面临的是中小企业硬资产少、缺乏担保的窘境。为此,上海市金融办会同市财政局等部门及时研究制定了《关于完善本市贷款担保体系,进一步做好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并推动成立了上海再担保公司,市、区形成工作合力,加大政策担保资金投入,为信贷资金的有效进入架桥修渠。
各类社会资金是富矿,如何通过政策的“通渠”,让民间资金进入高新技术产业化领域以及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是政府部门另一条重点思路。
2008年以来,上海市、区(县)两级政府分别出台了《关于本市股权投资企业工商登记等事项的通知》、《关于本市开展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的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吸引风险投资基金管理公司、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落户上海,从而为境内外各种社会资金投资创立新的金融服务机构,畅通民间投资渠道。截至今年6月底,上海共有50家小额贷款公司获批,其中43家正式营业,累计发放贷款100多亿元。私募股权投资管理公司已达101家,管理的资金达300多亿元。
2010年3月,“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投贷联盟”成立,这是上海市、区两级政府共同联手,依托科技创业园区,牵手商业银行、科技园区、风险投资企业等相关各方搭建的主要面向科技企业的第一个投贷合作金融服务平台,突破了传统的“银行、担保、企业”三方融资模式,连接了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创新了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金融服务模式。
2009年10月,上海依托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建立了知识产权交易中心,今年上半年又出台了知识产权质押评估实施办法和技术规范,为统一知识产权评估标准、畅通知识产权质押退出渠道打造了良好的市场平台和服务环境。截至今年8月初,该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知识产权交易额近80亿元。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顺利推出,对于主要依赖于知识、技术、服务的科技企业、文化创意企业以及设计、咨询、技术开发等服务企业的融资打开了广阔的渠道。
为推动上海中小企业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根据市推进中小企业上市工作联席会议的要求,目前上海证监局与市政府有关部门正在积极搭建中小企业上市服务平台,大力推进中小企业上市融资。(作者:张小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