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金融高峰会在京召开。峰会以“金融重建与经济发展”为主题,各金融界监管部门官员、专家、学者就当前金融热点与经济发展进行了剖析与探讨。
王兆星:金融是经济转型的杠杆
中国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表示,金融将成为实现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创新优化的推力和调节杠杆。
王兆星表示,金融本身就是第三产业的重要支柱,金融的做大做强、金融的现代化不仅可以直接推动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会对整个经济的现代化、产业的现代化,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金融结构的调整,以及金融科技创新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和杠杆作用。
而摩根大通董事总经理、中国投资银行副主席龚方雄则表示,中国是否能实现成功的经济转型,将取决于金融市场的创新发展。
“未来5到10年,中国的投资重点将在于服务、消费领域,其增速将超过过去30年中国GDP的平均增速。”龚方雄说,未来一个时期,中国将逐步实现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内需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逐步上升,“目前发达国家消费占GDP比重一般在60%到70%之间,服务业占GDP比重一般也在65%到70%,而在中国,这一比重仅为40%。”他认为,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下一个阶段,就是以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拉动力的转型为一个鲜明标志。
他认为,在经济由出口、投资拉动转到以消费、服务业带动的过程中,非公有经济、私营经济将发挥更多作用,应当使作为这些经济形式主体的中小企业从依靠间接融资变成直接融资大力发展,而直接融资的渠道不单单是股票市场,还应发展私募股权投资,创投以及孵化和天使投资。跟发达国家比起来,它们还处于非常初期的阶段。所以,未来中国经济能否转型成功,取决于中国整体的金融市场,能不能更加有一个更进一步的发展,有一个突破,有一个创新,让它的融资渠道和资金来源都变得更加丰富,尤其是对中小企业的发展能够提供一个非常好的融资平台和融资的市场。
“低碳金融”是未来发展方向
当今,“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成为各国频频引用的字眼,世界对“低碳”的关注迅速升温。此次峰会,“低碳金融”也成为了会上讨论的焦点。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在发言中表示,未来我国低碳金融发展的速度会持续加快,商业银行很有必要发展低碳金融业务。
他说未来国内金融企业对新能源和高碳产业改造的投资将会加大。而且,碳交易市场的发展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会对银行带来很多业务机会和风险。更重要的是,气候的变化对经济影响的不确定性也会大大增加,从而给银行业务带来机遇和风险,所以商业银行很有必要发展碳金融业务。
连平表示,发展低碳金融业务对商业银行来说有诸多好处。
第一,有助于商业银行健全风险管理制度,促进信贷结构的优化。气候的变化加剧了实体经济的不确定性,增加了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复杂性。对于这种风险,国外一些先进的商业银行已经开发了一些纳入气候因素项目的评估方法,中国的银行业应该学习和借鉴这些方法。
第二,有助于商业银行拓展业务渠道,增加中间业务的收入,促进银行收入的多元化。碳金融给银行各个业务部门带来很多业务发展的机遇,低碳经济推动了新的产业发展,比如涉及清洁能源等各方面都有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机会。
第三,发展碳金融业务对商业银行加强与国际银行业的合作和商业银行的品牌建设都有帮助。
上海浦发银行副行长刘信义指出,发展低碳金融,是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发展低碳经济,
金融服务要先行,对商业银行来说,发展低碳金融带来的不仅是业务,更是可持续发展的机遇。因此,刘信义建议,政府应对商业银行开展低碳金融给予政策扶持。“商业银行在低碳金融的发展当中,收益和风险有时候并不完全匹配,希望监管机构能够对商业银行从事低碳金融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比如税收的减免。”
另外,他也希望监管部门能够针对低碳企业的IPO、低碳企业发行公司债和票据出台一些专项鼓励政策和绿色通道,支持低碳企业的融资工作。
而谈及现阶段发展低碳金融面临的问题时,华夏银行首席信用风险官邓刚也在会上建议:“绿色金融这样的投资,应该说投资额非常大,那么期限也长,管理成本较高。为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应该鼓励银行加大对节能减排的力度,建议国家进一步发挥财政杠杆的作用,对循环经济项目在担保、贴息、税收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
其次是要形成一套统一完善的节能减排的评估标准,我国现有的节能减排评估标准,具有综合性、原则性,但缺少具体的节能减排指导目录。在邓刚看来,国家需要借鉴国际上比较成熟的环保信贷准则,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节能减排的指导目录,污染行业信贷指南。既能引导银行信贷资金投向环境有效型产业和项目,又能限制对环境污染破坏生态项目的信贷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