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思商学院 > 人力资源 > 正文

员工心理健康建设不容忽视

2010-05-27 13:55来源:数字商业时代字号:小

  “我真的是很烦,很烦!”在某大型策划公司担任项目部经理的杨女士忍不住跟记者抱怨,“最近,公司让我负责一个大项目,本来要考虑的事情、环节就很多,已经足够让我费心了,可我还得花时间忙活硕士论文的事,正好又赶上给孩子跑上学的事,所有的事情都赶在一起了。我真觉得自己现在很焦虑,好想放个假,什么都不管。”其实,在职场“江湖”中,类似的现象并不少见。“今天心情不好”、“不想工作”、“烦着呢”……只要身在“职场”,谁会对这样的“牢骚话”感到陌生。难怪有人戏称“这是职场人不得不说的职场口头禅”。

积“压”成疾 员工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有研究显示,如果企业员工长时间处在压力之下,身体和心理上都会出现许多症状,比如身体出现各种不适,失眠、记忆力减退;情绪也会发生明显变化,比如焦躁、忧虑,时常莫名其妙地对周围人发脾气,无法控制自己的怒火……这就是积“压”成疾,会给人的身心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成为“职业杀手”,而且员工的压力问题每年都使企业承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如今,“精神福利”已经成为企业关爱员工的新方式。在世界500强中至少80%的企业会定期为员工提供心理帮助计划(EAP)。在国内,红蜻蜓集团的“阳光咨询室”、康奈集团的“新温州人情感交流站”、正泰集团的“阳光服务室”都在做着同一件事情:为员工减压疏导,调整心态。

  “其实,对于员工的心理管理是很必要的。”有着十多年人力资源管理经验的赛尔网络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总经理徐燕告诉记者,“员工的心理健康建设不是一个多么宏伟的计划,也不是简单的每年要解决多少位员工的心理健康问题,这是自我意愿的呼唤。我能做到的是,用我的技能和对员工心理健康的意识去影响我身边的人。”

  心理学家罗杰-布朗斯维克认为,“人们的抱负、梦想和自我都会在工作中流露出来,尽管大家都表现得好像这一切与在公司的行为无关。其结果就是存在大量不愿被承认的情感噪音,对工作造成极大损害。”

  徐燕还有一个身份是“笔迹学专家”,而笔迹学被很多专家称为是“外界了解人内心世界的最有效的工具之一”。“面试时通过对入职申请表的填写字迹,对员工性格在第一时间就能有一定的了解。”待员工入职后,在了解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徐燕还进一步按照公司岗位的要求和部门领导的性格特征,配给性格趋同、能力互补的人员,让团队合作更加高效。“把笔迹学应用到工作中,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多一个层面和角度去了解我们员工的真实性格特点,为他们提供一个开心的工作平台,让他们能在团队中更快乐地工作、生活。”

  “管理者要在工作中关注员工情绪上的细微变化,通过认真的倾听、适度的宣泄和真诚的赞扬等方法增进彼此间的信任,员工对企业的安全感加强了,工作效率必然提升。”

  在徐燕看来,如果把公司比作一条珍珠项链,那么每颗珍珠代表着公司内不同职位和分工的员工,人力资源的工作就是把这条项链串起来的“线”。在穿“珠”引线的过程中,由于每个员工的性格、经历各不相同,而它们又会对员工的工作态度和处事方式产生直接的影响。

  在与员工的日常接触中,徐燕发现了一个“胆怯”的员工,“这个女孩平时做事有些畏手畏脚,在与同事、领导沟通时,说话的神情也总是十分忐忑,好像总怕自己说错了什么。”

  在发现这名员工“胆小”的特点后,徐燕就有意识地与她聊天,希望能了解她在工作或生活中遇到的情况,“我发现她非常怕火。于是我先引导她尽可能地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她是因为在小时候因为不小心把正在燃烧的蜡烛碰倒,引起家中书柜着火后留下了这份恐惧。了解情况之后,我就建议她尝试着对自己的家人和信赖的朋友们多讲讲这个事情。这件事虽然在很多人听起来很平常,但让她做起来,却并不容易。但她还是按着我的建议试着去做了。”徐燕回忆说,“过了一段时间后,这个女孩主动找到我,告诉我说她试着对周围的朋友、亲人讲起这件事,慢慢地已经不再对火、对烛光那么恐惧了。”从害怕提起,到自然地面对和接受事实,通过对“恐惧”的宣泄,在以后的工作中,徐燕欣慰地看到了一个比以前自信和快乐的阳光女孩。

  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依德认为,“宣泄是一种对个体有用的释放,是内在情感的释放。”其实,每个人都需要一定程度的宣泄,需要定期的心灵滋养,只有放下心里的包袱,人才能更快乐、更阳光地工作和生活。

  “其实,很多时候员工的某些表面行为是能暗示着某些心理动因的。只要找到心理的症结所在,所表现出来的问题就能被解决。”徐燕在工作中遇到过一个“爆脾气”的小伙子。这个年轻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只能接受夸奖,听不进去批评。尽管他工作能力很强,却常常和领导发生冲突,有时在很极端的情况下,还会用拳头说话。“后来,我尝试着引导他去进行宣泄,发现他内心非常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同。”在进一步追问下发现,他深爱着自己的父亲,他也一直在努力向父亲证明自己是个很出色的人,在内心深处,非常渴望父亲的认同和赞扬。然而,现实中他与父亲的关系却很敌视、甚至是略带“仇恨”的。因此他很痛苦,并且错误地希望用暴力来赢得认同,用发泄来表达不满,这种不良情绪一直困扰着他,也影响着他在工作中与同事、与领导的关系。

  “了解他的心理问题后,我就鼓励他一定要向父亲表达内心的渴望与感受。后来,他告诉我,与父亲的关系经过‘那次表达’后开始有了转变,内心一直渴望的认同终于得到了。”现在,徐燕用“平和了许多”来形容这个曾经火爆脾气的员工。“宣泄就像是在掸去尘土,还你本心的颜色。本心是什么颜色?本色是什么?就是人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徐燕有个习惯,不管是面试时,还是平时工作里,她都不会轻易错过任何一个可以跟员工沟通的“小细节”。“我会试探着挖掘他们的内心,发现他们在性格上的特点,给予他们一定的建议。”徐燕表示,自己毕竟不是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她只是想通过自己了解到的信息做出基本的判断,让身边的人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心灵成长是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员工心理健康建设,不是一个口号,它需要企业管理者有意识地帮助员工进行心灵成长。”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的数据表明,中国企业员工现在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每天会产生5000个职业病人,而企业每天都因此遭受2000万元的损失。有调查显示,99.13%的在职白领受“压力”、“抑郁”、“职业倦怠”等职场心理因素困扰;56.56%的被调查者渴望得到心理咨询,但却从未尝试过;79.54%的职场人士意识到“职业心理健康”影响到工作。

  “为什么人对某些人或事物有着本能的喜欢与厌恶?这与人的成长环境有着很大的关联。换言之,人的成长都会受到类似的伤害,且这种伤害是不可逆的,所以关键就是如何通过健康心态的调节来把一些伤害放下。”徐燕说,她的这番感悟来自于其对企业管理、心理学的不断钻研。

  徐燕专门为公司中层以上干部引入了“快乐工作坊”的心理培训课程。快乐工作坊名为培训,实际更像是心情游戏。公司为此专门花了一天时间,70多名中层骨干都参加了这个“游戏”。“以前,大家都只知道自己很暴躁、只知道自己想发火,却不知道为什么会导致情绪不好。这个活动就是帮助大家探究其中的原因。”徐燕介绍说,“一开始的时候,大家都不是很‘配合’。在大庭广众之下,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情绪,可能很多人难以启齿。不过,授课老师很巧妙地把‘情绪’与‘孩子教育’联系到了一起。这触动了很多公司骨干的神经,他们大多数年龄在35~45岁之间,‘孩子’这个话题,引起了在场人士的共鸣,让他们很快地投入到这个游戏中,进入角色。”

  “游戏的效果很好,大家普遍反映很实用。许多同事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模式,这就像照镜子一样,找出自己性格特点下的处事态度和方法,并由此延展到在工作中与员工打交道的实际情况中来。”徐燕表示,这次培训以后,大家把心里的情绪表达出来,同时找到了自己在工作中被困扰又或不快乐的“源”因,让不少中高层领导者们发现一个全新的自我,带着快乐的情绪投入接下来的工作和生活中去。

  “人其实需要定期把心里的‘垃圾’清理掉。”现在,徐燕也会定期参与心灵成长方面的课程培训,“我自己也在做心里的清理,这个过程有时候也很痛苦。”在提到6名下属曾在半年内先后离开自己率领的人力资源部时,徐燕说:“当时心里很难受。我那时也在不断问自己,为什么他们先后把我给炒了?我在工作中教了他们很多东西,我对他们很好。难道我不值得他们留下吗?”同样经历了宣泄和寻找“源”因,徐燕意识到,以前的下属在各自的理想驱动下,分别有了很好的归宿,并不是简单地弃她而去,最重要的是要正确、积极地看待这个问题。

  虽然目前还做不到帮助每一个员工彻底地释放自我,但徐燕表示,赛尔网络已经开始有这样的意识,去帮助、倾听和引导员工,她本人还会用心理咨询的方式试着给员工提供一些建议。

  “如果能定期抽出财力、物力,还有时间,做一些心理咨询,参加一些与心灵成长有关的课程,把自己内心的世界调理好,这对人自身而言是生活品质的提高,对企业来讲,将大大提高人与人之间的协作效力,能够为公司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心灵成长带给徐燕个人最大的感触是,通过了解员工以及周围人的性格特点,她与同事、朋友的相处更加融洽,工作上更加得心应手,生活上也更加开心。“帮助员工进行心理管理,也是为了让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

管理员工“心理”是企业责任(胡宁涛 北大纵横管理咨询集团合伙人)

  上述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对员工的全面健康管理应从组织层面和个人层面两方面入手——从组织层面来看,对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心理咨询技能培训,或者聘用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对员工进行定期的心理救助,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员工因不良心理压力带来的低绩效和负面影响。但组织层面的“心理援助”效用会因为各种因素的制约而降低,因此实施个人层面的心理健康援助更为重要,企业应给予员工正确的职业心理疏导以及健康的个人心理健康管理,最终达到有效的预防员工心理、社交健康指数的恶化,全面提高企业员工的职业心理健康水平。

(责任编辑:羽篪)
推荐阅读
谋思资讯有部分内容或图片来源于互联网,内容和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问题敬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关于谋思网联系我们帮助中心服务条款隐私声明法律声明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0-2024 imos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