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资讯 > 医疗保健 > 正文

输液配药机器人市场化起跑

2016-05-11 16:52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字号:小

  《中国制造2025》、《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的相继加持,使原本火热的医用机器人市场愈受瞩目。但是,在医用机器人的细分市场,输液配药机器人企业的日子并不好过。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2010年年底就研发出静脉配药机器人的深圳市桑谷医疗机器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桑谷医疗”),经历了无数次的调试和验收,才在今年正式开启市场化的征程。

  本来业内普遍认为,输液配药机器人有望在医用机器人市场率先突围。因为其改善了传统静脉配药采用人工配置,导致流程跟踪上不够健全、无法量化、安全隐患多等缺点。

  但没想到输液配药机器人从诞生到如今一晃已经5年。桑谷医疗董事长张建中告诉记者,虽然输液配药机器人不需要做临床实验,但是烧钱做研发、技术精度高等机器人行业的硬门槛仍在,受此影响,“国内正式进入市场化环节的输液配药机器人寥寥可数,产品都在医院调试,都处在市场化前夕”。

  与此同时,输液配药机器人行业目前仍存在小企业扎堆、产品同质化、高尖技术依赖进口等机器人行业通病。加上配药机器人及耗材终端售价不菲,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输液配药机器人还是离不开政府提供的资金补助和政策护航。

  门槛低竞争激烈

  毕业于自动化学科、做服务机器人起家的张建中,在医疗领域的积淀不深。想要打造一台输液配药机器人,合作成了他不二的选择。

  据张建中介绍,桑谷医疗打造的第一个智能静脉输液药物配制机器人诞生,主要适用于肿瘤化疗、传染病、全肠道外营养及需液体净化配药的场景。这一机器人由美国机器人制造工厂unmaion提供机器人界面定制、南方医科大附属医院提供专业领域的科研成果,桑谷医疗则负责技术的整合和实现。

  “相比较手术机器人,输液配药机器人进入医院的门槛不高,适合初创型机器人企业布局,”聊起打造输液配药机器人的初衷,张建中认为,输液配药机器人的作用就是解决安全性和重复性的问题。

  在中国,输液配药大多在注射室或病区治疗室实现,而且一般是人工完成,工作强度大、配药效率低。国内许多三甲医院的配药房虽然引入了配药机器,但在全静脉营养液、细胞毒性药物和抗生素等静脉用药的配制上,往往还是采用人工配药的方式。

  而人工配药本身存在诸多弊端,如容易造成药液污染、护士易被玻璃划伤、配制有毒药物造成职业病等。对患者来说,使用不合格的配药环境配制出来的药品,还有可能引发二次感染。

  “从技术上看,输液配药机器人主要是解决传统配药机器无法把握的量的问题。输液药物很多是介于正常治疗药物和毒药之间的,尤其是肿瘤等重大疾病药物,机器人在配药过程中对于剂量的把握一定要精准,这就要求机器实现智能化、人性化。”张建中说道。

  记者拿到的行业研报显示,我国发布实施的《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要求:“医疗机构要根据临床需要逐步建立静脉液体配制中心(室),实行集中配置和供应。”如果每家三甲医院装备2台静脉配药机器人,则有约2800台的市场容量。加上医疗设备规定使用寿命为5-7年,则每年约有400-560台的装机量,市场空间广阔。

  由于入行门槛低,大量企业涌入输液配药机器人市场。有趣的是,这些企业不约而同地声称自己研发了国内第一个输液配药机器人。

  张建中坦言:“政策扶持使得企业扎堆进入这个市场,也有不少工业企业跨界做医用机器人,但是企业规模普遍比较小,核心研发突破很少见,部分机器人能实现人工智能,但智能化程度很低。输液配药机器人现在还是空白市场,未来几年优秀的企业做大、行业集中度提升是必然的。”

  市场化难题

  由于研发需要大笔资金,最终存活下来的输液配药机器人企业,要么借助政策东风吸引资本注资,要么依靠地方政府的财政补贴。

  去年7月,桑谷医疗和衡山科学城签订投资建厂协议,计划在3年内投资过亿,并立下50亿元产值的目标。张建中告诉记者,之所以选择衡阳,是因为当地从事机器人研发生产的企业数量少,而当地政府也愿意提供多方面支持。

  卫邦科技董事长刘葆春也在2016新年致辞中提到,2013年以前,经历了两年的烧钱研发,卫邦科技的机器人样机仍停留在想象阶段。庆幸的是,深圳给卫邦科技进行投资,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评审与加减法,卫邦科技的静脉配置机器人终于在2013年7月诞生。

  然而,研发上早已取得突破,也陆续现身各地药交会的舞台,但输液配药机器人的市场化推进却十分缓慢。

  今年5月初,卫邦科技的静脉用药配置机器人首次在上海仁济医院安装使用。安之卓医疗机器人公司负责人也向记者坦言:“我们正在发展经销商,机器人要等到7月份才会批量生产和试用。”

  “今年下半年我们就输出第一台配药机器人,”桑谷医疗的另一个创始人彭木良告诉记者:“样本研发成功之后还要进驻医院进行反复的调试,根据医院的使用要求、配药情况来试用和评估,通过验收之后才敢投入市场,花费的时间比较长。”

  在终端,三甲医院是输液配药机器人的主要客户。因为机器人相关的收费政策和标准还未出台,加上输液配药机器人售价动辄上百万,耗材花费也不菲,三甲医院引进输液配药机器人的动力不大。

  张建中告诉记者:“人工配药现在的定价大概是10元以内,加上有安全隐患,这个价位其实一直偏低。如果政府能够出台政策制定一个合适的价位,或者是加大机器人替代人工配药的支持力度,那么市场化速度就会很快了。”

  推进输液配药机器人市场化之余,桑谷医疗也在动工搭建智能研究院。下一步,该研究院将联结当地的医学院、医疗资源做产品延伸,研发智能化更强的输液配药机器人、重大疾病领域的手术机器人等。这也是输液配药机器人企业未来外延式发展的一大方式。

  而随着《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围绕助老助残、家庭服务、医疗康复等领域,重点发展手术机器人、智能护理机器人十大标志性产品”,国家建立行业标准和规范,企业争夺各细分领域的龙头地位,将是医用机器人市场未来几年的重大趋势。

  “标准建立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摸索。企业现在借鉴电子、医疗器械、护士配药等已有的国标,形成企业的产品标准。慢慢再在行业内形成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只有标准化才能降低制造成本、提高产品可靠性。这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张建中进一步说道。

(责任编辑:新不颖)
转载声明:谋思网转载此文的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表明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请读者自行甄别,以防风险。
推荐阅读
谋思资讯有部分内容或图片来源于互联网,内容和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问题敬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关于谋思网联系我们帮助中心服务条款隐私声明法律声明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0-2024 imos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