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开中介,省掉交易成本的新业态还没有也无法出现。
为什么格力、美的不是把产品直接卖给消费者呢?比如通过邮购,或者在官网里直接购买?
最近看复星集团郭广昌的一个论坛发言,提到一个叫C2M的新词儿,意思是消费者和制造商直接连接起来,产生新商机。
为了说明可行性,他举了一个例子:一家制衣厂可以实现私人定制,流水线还是流水线,并没有影响效率。
这真是一件鼓舞人心的事儿,仿佛可以看到制造厂商比如格力、美的、小米和各种汽车厂商直接卖产品给消费者的盛况。
为什么有批发价和零售价?甚至还有一批二批价?批发和零售的差价就是流通成本。工业革命提高了生产效率,现在又可以解决流通效率,若真能解决流通效率,必然会降低商品价格,人们可以有更多时间休息了。
更进一步推理,现在市场的强大中介平台,比如京东、天猫都有可能因此而不存在了。可怜这些中间平台,以新技术从传统渠道虎口夺食,变成最大的中间环节,现在又要被革命了。
不过这种情况出现的可能性不大。
种西瓜和卖西瓜是两回事儿,农民经常把这两个环节一起干了,这是因为他们除种西瓜之外无事可干,也有些农民种瓜多,很早就弄明白只做种植环节,赚钱更容易。
钢铁厂规模庞大,销售部门也不小,他们当然也试图向外直销钢材,但最后发现经销商团队更有力量,汽车厂、各种家用电器厂商也是如此,销售部门只是辅助经销商而已。
如果建立一个庞大的对外交易部门可行的话,彩电公司早就这样做了,而不是摆在沃尔玛来卖。
以高度标准的汽车、家电行业为例,接受订单、安排生产和发送货物,甚至售后服务都是容易的,德国汽车早就可以个性化生产,难的是沟通以及获得订单,这都是需要大量人力的专业活儿。
也有手机厂商开通直销渠道,可价格比在第三方渠道还高。
这一切造成的结果是,即使是某个品牌的死忠粉,也要通过中间商拿货。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儿,才更有效率,才是市场经济。
轮船这样的大宗产品,印染材料这样的初级工业品,以及电线电缆变压器这样的电气器材,可以不用通过中间代理,它们或因单价高,或因目标客户稳定专业且数量少,可以通过自建销售队伍解决。
但大多数商品不是如此,它们要面对非专业的普通消费者,而普通消费者需要的产品种类众多,不可能为了一件商品专门记一个平台。
对普通消费者而言,只卖一样东西的地方,是没有多少价值的,人们愿意到有众多品牌的地方挑选商品,还需要顺便能买到其他商品,这种高频次需求产品,一定要购买便利。
消费者不可能打开几十个平台,去一一购买产品。而制造商的平台,只能购买一个产品,这种形式吸引的客户只能是暂时的,用优惠券吸引的消费者不是忠诚客户。
就连物理距离近,可以点对点销售的产品,比如理发、吃饭,也开始挂在某个网络平台上,很多人已开始习惯网上下订单。如果只做熟客,不上网也可以,但在陌生人社会中,新消费者只有通过网络平台才能快速比较和了解商家评价。
所以,连原来不需要挂上平台的商家,也主动投靠平台,现在不是去平台化,而是一切都在平台化。假如信息需求者只通过百度搜索新闻,那么提供者也会积极在百度上露面,假如消费者都在使用某个平台,那么商家不在这个平台上出现,就好像这个商家不存在一样,会吃大亏。
之所以这么需要中间平台,是因为可以提高效率。
从历史上看,交易环节不断推陈出新,但也只是换了主角而已。抛开中介,省掉交易成本的新业态还没有也无法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