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资讯 > 餐饮旅游 > 正文

秘境湘西 吉首德夯苗寨

2016-03-25 13:57来源:乐途旅游字号:小

  湘西自古皆秘境,

  德夯苗寨最怡然,

  几日行走潜入画,

  唯有回忆梦里来。

  ——写于离开湘西的动车上

  这里,我来了以后,就怕时间走的太快,我想停留的时间再长些,再长些.......。

  因为我一到这里,就无所顾忌的爱上了这里......。

  我多数的时候,无法描述我自己的心里,为什么对这里这么的情有独钟,我不知道怎么描述才能表达我这种心情,以至于我发现文字和感觉和感受有时距离真的好远、好远......。

  苗寨风韵

  这里是德夯苗寨,一个位于深山大峡谷,景色如诗如画,房屋古香弥漫,老桥斑驳苍远,小巷幽深曲多,老人仪态瑞祥,姑娘动人万千,小伙儿多情多义,美食百尝不厌的寨子.......。

  

  德夯苗寨,位于峡谷深处,我们坐中巴车来,刚一进寨子,立马就能感觉到苗家的气息扑面而来......。

  这里大概距离吉首市有二十多公里,寨子里约有七八十余户苗家,紧紧相依于深谷中。这里统一是鳞鳞灰瓦木屋,木屋间穿插着青一色的石板路、石板坪、石板桥、石板墙,以及石板上的苔藓,都透着和谐、统一的美,整个村寨显得恬适幽静。村寨四周山势雄奇,绝壁夹天;“夯峡”、“九龙”、“玉泉”三溪在这里相会。

  德夯苗寨民俗风情十分古老纯朴,我们一行被称为“大咖”的湘西客人,真切体验到了到苗家做客,在进门前苗家姑娘们的“拦门对歌”,敬酒时我们几个“老男人”被姑娘们抹了黑花脸,妙不可言的苗族美食,还有欢快多姿的苗族鼓舞,苗族竹编等等情景都已经在我的心里深深的扎下了根......。

  这里有含情脉脉的“相依岩”,昂首奋蹄的“驷马峰”,惟妙惟肖的“孔雀开屏”,五彩缤纷的“彩云壁”和“画屏峰”……,尽在眼中无不景象万千,令人目不暇接。诗人石元机赞曰:德夯冲溪水粼粼,千里碧波下洞庭。翠峰峭壁玉龙飞,重峦叠嶂高入云。单村百门对山开,日照窗前闺中明。苗家素室胜绣户,男耕女织人端勤。

  

  也许在北方待久了,这种苗家的建筑,对我特别有吸引力,如果能在这样“历史感”味道极浓的木制房子里住上一段时间,一定是非常有滋味的......。

  

  稍微感觉这里有一些商业的味道......。其实我不是说商业味道多了就不好,而是如果将商业味道寓于民族特色中,“不显山不露水”岂不是更好呢?比如到“家”里去买东西而不是到商店里,到“家”里去餐饮而不是去酒店,到“家”里去住宿而不是去旅馆...........。

  现在全国很多地方,都在把这些民族特色的东西,完全做成了概念,做成了“景区”,以吸引游客来观光来消费,我觉得这是对民族传承最大的不尊重,也是一种极不负责的破坏。

  幸好德夯苗寨这方面把握的还不算过分。

  

  德夯寨中有一座桥,叫“接龙桥”,它是那样的古朴优雅,桥呈半圆形石拱,桥头两端是巨大的青石板彻成的石板路,连着夯峡溪两岸的苗寨。桥下的溪水清澈欢快,一年四季奔流不息。只是感觉非常遗憾的是河堤都是用水泥砌成,如果用石头做河堤是不是会更好些?溪水两岸各有一个用石板彻成的水码头,码头上有身着红装的苗妇洗衣、浣纱、唱歌……。接龙桥是这里苗民进行“接龙”活动的天然的场所,到“接龙”那一天,桥两侧和石板路两旁都插上了彩旗,接龙队伍由苗老师摇着铜铃在前领行,充当“龙女”的主人身着盛装、头戴插花银帽走在人群中间,随后是锣鼓、长号、唢呐队伍,浩浩荡荡从桥上走过。

  

  我一直对古人关于桥的理解非常的敬佩。桥,跨河而建,通达的意思,愈久愈有故事......。因这里水系纵横交错,人类又都是依水而居,所以村村有桥,寨寨有桥已经成了这里的特点。

  我不知道这座桥在它的历史上发生了多少故事,但我却仿佛听到了这样的声音:“晚上在接龙桥上等我!”“送到接龙桥吧!”“你忘了我们在接龙桥上说的话了吗?”“在接龙桥?还是换别的地方吧,那里人太多!”......。

  

  桥的石身上如果长满了苔藓,这是一种沧桑沉淀,我喜欢这种感觉,以及它的这种颜色,“坚硬的东西,如果有柔和的东西来陪伴,那一定是有它的理由”,这种颜色的搭配,让我的思绪不由自主的就走进了这座桥曾经的过往,和它曾经的故事.......。

  

  这样的廊桥,在苗族居住的地方最为多见,我能想像出闲暇时,苗族兄弟姐妹在这里歇息的场面,也能想像出它在苗族人的生活不可替代的地位。对于我这样的外人来说,它是一种感觉,也是一张苗族人轻松自在怡然自得的图画......。

  

  把自家的衣服挂在廊桥上晾干,这叫“路不拾遗”,也叫安定无忧,这样的生活环境,现在的确不多了!

  

  做为一个北方人,我对这种似有“徽派”建筑的房子痴迷到有些疯狂的程度!看到这样的画面,有感觉不?

  

  【苗家的房子】摄影:王刚“寨东酒肆”,好漂亮的一个地方......。

  

  苗寨商铺

  商业味道浓了些吧!其实也不用想太多,这都是当地苗家人自家房子开辟的,如果在此增加一些原生态“家”的元素就好了!

  

  德夯村的苗族村民心灵手巧,女的织花带、绣花鞋、跳鼓舞、唱山歌......。男的编竹品、制盆景、武术、气功、苗拳......。每逢客人邀请,男男女女都愿意为客人献艺表演。诗人胡柯曾赞:“峡溪古峰梅花,吊脚玉门苗家。雨露洒,彩霞抹,德夯缥缈隐深闺,今日迎客撩流纱。似孔雀开屏,赛出嫁黛帕,好一幅风光风情画。”

  

  

  这条巷子幽深多转,只是有些新建商铺没有做到“建新如旧”,令人稍感不太协调。现代感的元素与历史感的东西搭接在一起,还是感觉有些不协调的,呵呵!

  

  苗族人普遍喜欢喝酒,常以酒解除疲劳,以酒示敬,以酒传情,饮酒为乐。苗家的酒主要有白酒、甜酒、刺梨酒、泡酒等。白酒即土酒,苗家人常饮。卖酒的兄弟告诉我,苗家的酒都是用大米、糯米、玉米、高粱等为原料酿制的。泡酒则是在甜酒的基础上掺入适量清水或冷开水即可饮。刺梨酒是用蒸熟的刺梨干掺和适量的米饭,加入自制的酒曲拌匀后,入缸密封。半月后酒化,再用木甑蒸馏,可分别得到20度、30度和50度的刺梨酒。以糯米和刺梨酿制的刺梨酒为最佳,还具有消食助气的功效。

  

  苗族鼓舞

  苗族鼓舞的热烈,是我们到当地感受最深的,它是苗族最独特的舞蹈艺术。据历史文献记载,该舞源于汉代以前,产生在苗族祭祀活动中。鼓舞是苗族运用最为普遍的一种民间艺术表演形式,它以鼓乐指挥生产劳动,以鼓乐传播民族文化,以鼓乐娱乐身心,它把音乐、舞蹈、表演等艺术种类有机的组合在一起,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特色鲜明。随着时代的变迁,苗族鼓舞已成为苗族人民最喜爱的舞蹈艺术形式。据湘西秘境文化策划人大伟介绍,苗族鼓舞被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湘西的苗鼓有庆年、庆神两种,随着苗族人民审美情趣和鼓乐承传的变化,一般在农历"四月八"、每年春节前后、赶秋、椎牛、丰收喜庆、婚嫁、迎宾客等重大活动里,他们都以鼓乐相迎,以鼓乐作为抒发自已情感的特殊方式。就苗鼓的溯源,《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中有这样的论述:"苗人在环境上,苦于种族、政治、经济之压迫,无以进展,故文化知识较落人后,而所居之地,又在荒山峡谷之间,出作入息,少与汉人接近,坐井观天,孤陋寡闻。若不寻求一种娱乐,则不足以资人生乐趣、提高思想、活跃精神、促进健康,而有裨益于人身者,仅鼓乐一项。"此时,苗鼓的社会功利作用得以充分体现。

  

  苗鼓是湘西苗族的圣物,自古以来,苗族鼓舞的表演包涵了苗族人民的信仰和民族精神,保护苗族鼓舞这一艺术形式,对提高苗族人民的思想文化素质,构建和谐,培养苗族人民勇于创造,顽强拼博的精神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鼓舞传承人石金琦老师,在为我们表演和教授苗族鼓舞。

  

  有些事,你不去尝试,还真就不知道什么叫难!这不,石老师教我练几手苗族鼓舞,教了我好半天,最后我的成绩非常不错——一招一式竟也没有练成!我是前一招学完了,接着学后一招,后一招学完了,前一招却一点也不记得了......。

  

(责任编辑:新不颖)
转载声明:谋思网转载此文的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表明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请读者自行甄别,以防风险。
推荐阅读
谋思资讯有部分内容或图片来源于互联网,内容和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问题敬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关于谋思网联系我们帮助中心服务条款隐私声明法律声明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0-2024 imos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