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资讯 > 金融服务 > 正文

TPP对中国经济冲击有多大

2015-10-08 10:06来源:证券时报字号:小

  10月5日,12个国家在美国亚特兰大就TPP达成基本协议,同意进行自由贸易。

  自TPP谈判启动以来,即在中国受到高度关注。中国此前曾受邀加入TPP,但协定的许多规则令中国政府感到犹豫,例如开放金融领域等。但达成TPP贸易协定,约1.8万种商品的关税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逐步减少或完全取消。且TPP谈判涉及的12个国家涵盖全球40%的经济产出。

   那么,对中国经济到底意味着什么?分析人士指出,从短期看,该协定或对中国的对外贸易形成某种程度的冲击,中国外贸的宏观数据一定程度上会受影响,但不至于伤及筋骨。

  短期影响不大

  TPP谈判结束后,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指出,目前中国尚未加入该协定,但未来不排除中国在适宜的时候提出加入。从长期看,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任何一个多边贸易安排都无法将非协定国家和地区排除于国际贸易体系之外,否则其自身发展将大为受限。

  多名美国智库专家和商界领袖认为,TPP协定最终要取得成功需要中国的参与。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认为,最终大家都会认识到TPP完全成功需要中国的加入。

  至于对中国的影响,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国际合作室主任张建平表示,目前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货物贸易国家,中国的全球市场份额是12%,也是全球最多。中国已经和该协定中2/3的成员国签定了双边的自由贸易协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平衡TPP的负面影响。还有区域全面经济合作伙伴(RCEP)这个协定涵盖了东盟10国、中日韩和澳新印16个国家,如果我们把这个巨型自贸区也建立起来,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平衡中国的外贸损失和国民收入的减少。

  “TPP达成基本协议,对中国的短期影响不大。”中金公司策略分析师王汉锋表示,因为TPP目前是在部长级会议达成基本协议,各成员国尚需得到国内议会等立法机构批准;达成TPP协议是一种经济妥协,加入的国家越多,需要各自妥协的内容就越多,共同的部分就越少,其效果也就会有打折扣;中国可调整规则主动适应变化,分别与TPP目前的成员国谈判,尽量减小TPP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中瑞、中韩、中澳自贸协定签署,中美、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加快推进,上海自贸区等试点不断发展,RCEP谈判和亚太自贸区建设稳步前行,以及“一带一路”建设的持续推进,中国呈现出深层次、高水平、全方位的对外贸易开放格局。不少专家指出,TPP协定达成对中国的预期影响有限。

  TPP会稀释入世红利

  “TPP某种程度会稀释入世对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红利,但也不要被吓住。”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强调,在TPP的12个成员国中,新加坡、越南、文莱、马来西亚已在中国东盟自贸区框架下与中国有自贸关系,澳大利亚、新西兰、秘鲁、智利也与中国有双边自贸协定,如中日韩自贸区谈判顺利,只剩下北美自贸区(NAFTA)中的美加墨三国了,还是老对手。

  在TPP的12个国家中,中国对美国的贸易总额最大,而且是贸易顺差,12个TPP国家中给中国贡献贸易差额最大的也是美国。而中国对日本、澳大利亚、马来西亚、新西兰这几个国家,都是贸易逆差。也就是说,日本、澳大利亚、马来西亚、新西兰等国,更加依赖中国的市场,而中国对他们的出口,总额和占比也不大,影响可控;但美国的市场则较为关键,TPP之后,与日本企业的竞争会更加直接和激烈。

  “具体影响幅度取决于中国和其他TPP成员出口产品间的竞争性及相互替代性。”国泰君安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任泽平指出,中国往北美出口纺织服装、电子产品等中低端制造品面临越南、马来西亚、墨西哥的竞争替代性增强,中国往东南亚出口半导体、计算机、机械设备、移动电话等高端制造品面临日本、美国的挤压,前有强敌后有追兵形势趋于严峻。短期影响有限,长期不容忽视。

  但中国的出口主力已经从纺织业升级到制造业,这需要强大的工业体系和配套,价格和关税不会成为兴衰的主要矛盾。根据海关总署数据,中国对美国出口,占比最大的品类是机电、音像设备及零件,其次是纺织品。8月份,中国累计对美国出口机电、音像设备产品为1828亿美元,同期中国对美国出口的纺织品维持在150亿美元的规模。

  理论和现实上看,中国纺织品的产能有转移到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的趋势。但是,机电产品要求强大的供应链体系、产业链条,是重资产、技术密集型产业,背靠中国的巨大市场,中国这部分制造业的能力是不会轻易被TPP和出口形势所影响的。中国外贸的宏观数据,一定程度上会受影响,但不至于伤及筋骨。

  任泽平指出,没有中国加入的TPP谈判达成基本协议将增加国内改革开放的紧迫感。最大的改革是开放,以开放促改革,如果说过去三十年的成功是制造业开放的成功,未来三十年的成功将是服务业开放的成功。中国在高技术领域进口的巨额贸易逆差和出境游日益增长的购买力表明,国内缺的不是需求,而是有效供给。

(责任编辑:新不颖)
转载声明:谋思网转载此文的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表明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请读者自行甄别,以防风险。
推荐阅读
谋思资讯有部分内容或图片来源于互联网,内容和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问题敬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关于谋思网联系我们帮助中心服务条款隐私声明法律声明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0-2024 imos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