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5日,瑞典卡洛琳斯卡医学院宣布,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与另外两位科学家共同分享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旨在表彰她对全球疟疾治疗所做的贡献,85岁的屠呦呦也因此成为首位获得该奖项的中国人。
由蚊子传播的疟疾背后,是中国已经“挣扎”了40余年的青蒿产业。
这一最早自中国传统中医药中汲取灵感的药物,在历经了低温萃取青蒿素单体等制备方式后,具备了明确的分子式,脱胎成为纯正的化学药物。
青蒿素类联合用药(ACT)被认为是非重症疟疾的最佳疗法,特别适用于恶性疟原虫疟疾。世卫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2000年以来,全球疟疾死亡率下降47%,非洲地区疟疾死亡率下降了54%,而非洲儿童死亡率下降58%,这其中,青蒿素类抗疟药的广泛使用功不可没。
也因此,围绕青蒿素产业的上下游企业一直占据各自市场。
来自国家食药监局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共有53条与青蒿素这一药物相关的药品批文,涉及16种产品,包括青蒿素、双氢青蒿素、青蒿琥酯、蒿甲醚等原料药,双氢青蒿素片、蒿甲醚片、注射用青蒿琥酯等制剂,共涉及24家药品生产企业。
其中复星医药(600196,股吧)和昆药集团(600422,股吧)成为这一领域最主要的供应商——前者持股95.2%的子公司桂林南药青蒿琥酯片剂和注射剂分别在2005年、2010年通过WHO-PQ认证,在WHO建议的5个复方中有3个包含青蒿琥酯;后者是目前全球青蒿药物市场最大份额占有者瑞士诺华的中国原料供应商。
“桂林南药所有抗疟药的出口都是自主品牌的成品药,约占中国抗疟成品药出口总量的70%~80%,也是中国政府援助非洲的主要药品,仅仅过去三年内,复星医药桂林南药就向全球市场供应了2380万支注射用青蒿琥酯。”7日,复星方面向《第一财经日报》提供的信息显示。公开信息显示,全球口服抗疟药的市场规模约为2亿人份(即一个完整治疗疗程),一人份的口服抗疟药的采购均价在1美元左右,目前90%的抗疟药市场是全球基金为代表的国际药品采购机制把控的“公立市场”——供应“公立市场”的抗疟药必须通过世卫组织药品预认证(WHOpre-qualification)且被世卫组织的《疟疾治疗指南》推荐,最新的2015版《疟疾治疗指南》中一共推荐了5个口服抗疟药复方。
事实上,早在2001年,世卫组织就正式启动了针对药品的预认证项目,旨在使更多的病人能够获得符合质量标准,安全、有效的药物。
在抗疟药方面,瑞士诺华、法国赛诺菲和5家印度公司,以及中国复星医药旗下桂林南药等共8家企业的口服ACT通过世卫组织药品预认证,桂林南药至今仍是唯一通过该项认证的中国抗疟药生产商,其原研的青蒿素类注射剂Artesun是世卫组织推荐的治疗重症疟疾的首选用药。
而作为诺华蒿甲醚原料的供应商,昆药集团也同时拥有蒿甲醚针剂的生产批文,在完成对华方科泰的收购后,进一步获得了双氢青蒿素哌喹片等青蒿素类产品,目前其蒿甲醚针剂和双氢青蒿素哌喹片(科泰复)也都在申请WHO-PQ认证希望进入“公立市场”。
此外,浙江医药(600216,股吧)为诺华提供Coartem(蒿甲醚+本芴醇)的组分本芴醇,并同时有蒿甲醚原料批文;浙江新和成(002001,股吧)则具有青蒿琥酯制剂和原料、双氢青蒿素制剂批文;华润双鹤(600062,股吧)拥有双氢青蒿素制剂批文;白云山(600332,股吧)有青蒿素批文等。
但更多的中国青蒿卖家,多年来一直处在价值链的最末端。
以2004年为分界,成长于田间的中国蒿草命运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2004年5月,由于以往全球治疗疟疾的首选药物奎宁系列药物治疗效果减弱,WHO正式推荐使用以青蒿类药物为基础的联合用药(ACT),当年,WHO以提供预测的方式要求诺华提供600万人份的复方蒿甲醚;2005年,WHO给诺华的生产预测激增至3300万人份。
2005年6月开始,在青蒿资源最优的重庆各县,不仅大量野生青蒿被提前收割,甚至不少人工种植的蒿草也被偷盗——从终端传递的需求在重庆迅速升温,不少蒿草种植商和收购商都开始疯狂“抢草”。
“农户在草里面掺假,提前收割,因为青蒿含量太低根本没法用,大家都疯了。”昨日,某不愿透露姓名的蒿草商向《第一财经日报》回忆说。
这样无序的资源抢夺在后来的几年里导致蒿草价格剧烈起伏,一直到2007年,18家四川和重庆的蒿草商公开诺华未兑现其口头收购承诺,导致这一矛盾在全国范围内彻底爆发。
2007年当年,占据中国青蒿素原料采购六成左右份额的诺华只采购了55.5吨的订单,国内大批制药企业生产线停工闲置,中国最大的青蒿素原料生产企业重庆华立公司也宣布,2007年上半年该公司预计亏损约7000万元。
2007年年中,青蒿素价格从最红火时的每公斤8000元跌到了每公斤1350元,而生产青蒿素的成本在每公斤2000元左右。
近几年来,青蒿收购价格持续下降,2012年的最高价是3.5元/斤,2013年是1.8元/斤,2014年是1.4元/斤,其中2013年和今年的降价幅度最大,接近或达到50%,青蒿市场整体稳定没有大幅跳涨是造成这一源头收购价持续走低的主要原因。以青蒿主产区重庆丰都的数据为例,2015年,青蒿收购价最高为0.7元/斤,较上年同期下降一半。
“现在大家只是没有前几年那么疯罢了,但是(蒿)草的价格还是低,国外的订单没那么多,国内企业大部分都是收(蒿)草卖草做原料的,即便它们是做原料药,也赚的只是辛苦钱。”前述采购商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