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着电影《杨贵妃》的炒作,今年的荔枝广告都变得那么香艳。不由让人想起“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掌故。想象那一路喧嚣、人困马乏的场景,人们难免“劳民伤财”的慨叹。可回过身来,看看我们今日的餐桌,汇聚的早已不止国内各地的美食。
挪威的三文鱼、北海道的牛初乳、比利时的巧克力、德国的黑啤酒,无不令人垂涎三尺;然而抛开食品安全的因素,从环保角度考量,这些地道美食一路上可真没少消耗能源!装载它们的飞机、汽车跨越成千上万公里,燃烧油料导致的碳排放量大得惊人。所以,有人用“食物里程”来标记食物从生产到消费者手中所经历的路途。这个数字也能体现相应的社会、经济以及生态改变。
于是,有环保人士发起活动,倡导大家更多购买当地、当季食物。这样,一方面能够降低“食物里程”,减少污染,另一方面也能吃到更新鲜的食品。
除了传统的市场采买方式,近年来,不少城市周边涌现出了一批小型的有机或生态农场,城里人包个一二分地,闲时举家去种种菜,平时也有专人打理,按时就有新鲜蔬果送到家里,也是一种健康、惬意的休闲消费模式。
听一位中医讲起,现代人水土不服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像苏东坡那样亲身到达外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二就是像杨贵妃那样品尝送到面前的异地美味。无论哪种,都可能给不熟悉这些食物的消化系统带来负担、甚至引发不适。看来,多吃当地、当季食物还有几分养生的功能。
当然,从经济发展和全球化的角度看,“食物里程”的增加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之一。人们足不出户,尽享口腹之欲。没准儿一边吃着进口食品,一边像《茶馆》里的唐铁嘴似的琢磨“几大强国伺候着,这点儿福气还小啊”。
的确,物流的发达使得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经多见广,把以前压根儿没听说过的东西吃到嘴里。也难怪,连各大电商都争先恐后地开设“国际馆”,出售包括食物在内的各色商品。买家当中,有人注重品质,有人看重安全,有人偏爱口味,有人甚至最享受收到快递时的瞬间愉悦。
在当今这个多元的时代,或许没什么对错,只是各人喜好不同。不过,再选购食品的时候,如果本地产的就足够好吃,也不妨顺便低碳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