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关于经济危机即将到来的信息漫天传。各种投资基金的募资困难,曾经的VC大佬们纷纷下海颠覆传统投资模式等,各种纷乱复杂的信息似乎正在向我们表明之前广为流传的创业泡沫存在的真实性。
创业泡沫真的存在吗?当下是否就是创业泡沫破灭的最后时刻呢?创业泡沫破灭之后的社会生态又是怎样的呢?
有了泡沫又如何?
有智慧的网民如此描述泡沫:泡沫毕竟是泡沫,不是水面上的沙尘暴,总源自于真实的水滴。
虽然不是严肃正统的描述,但也讲出了泡沫的实质。泡沫一定来自于真实的水滴,只是含水量和密度不如真实的水滴而已;泡沫破灭之后,依然会化成水滴的一部分,继续回归自然的循环。
以近年来互联网界最大的泡沫--"百团大战"为例。各路资本的厮杀,让本来就利润微薄的团购业务迅速成为中国互联网的风口,短的时间内立即占据了人们的舆论中心,但随后到来的过冬让无数的团购网站又关门大吉。
但是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O2O业务的招聘过程中,几乎每个人力资源总监都会发现自己手中的简历列表里有不少写着"曾经有xxx团购网站地推从业经验"的简历。这也说明,"百团大战"所谓的"泡沫"破灭之后,虽然生者数量极少,但是全新商业模式和领域的探索实践,却因为泡沫的存在,为经济社会培育了众多未来更大市场机会的人才。这或许就是泡沫的另外一面。
而且,在存活下来的团购网站中,有不少的具有丰富经验从业者都是来死去的团购网站。泡沫期对于人才的锻炼,让更多的拥有潜能的人才发展起来,形成新型的互联网业务从业人员,最终成就了当下团购网站成为中国互联网O2O业务最为重要的一个生态平台。
泡沫,往往是一个行业或产业进行变革和生产效率提高的最早信号。分析泡沫形成的最终动因,往往都无法摆脱资本、政治等幕后手段。但若从另一个更加高远的视角去审视泡沫的存在,无外乎是促进一个行业或产业在短时间内精进的一种手段。
任何泡沫期生成的所谓负面因素,都是高维背后力量所乐见的。近期的《三体》火了起来,其中降维打击理论备受推崇。但是在一些涉及互联网产业发展观察的过程中,"升维思考,降维打击"的组合才是更加科学合理的选择。
创业本是一种生活方式
目前,整个社会被"双创"这剂强心剂搞得有些神魂颠倒。各种政府、社会,官方、民间资源和力量的投入其中,让整个社会成为一个创业大学堂,仿佛这就是社会生活的全部;同时,各种资本的神话,90后创业神话,屌丝逆袭的神话,也让创业成为某些人心中的春药。
清醒理智的人士都在高呼,如此下去,泡沫会越来越大。
然而当你真心去进入到创业大潮之中,特别是像笔者这样以一个第三方服务者的视角参与其中的时候,你会发现,创业在更多普通老百姓(603883,股吧)的心目中,其实未必就是媒体所鼓吹的各种神话造梦运动,而是更加接近平常意义上的一次自我实现,一次做了小生意的过程,一次对现有业务和资源进行互联网化改造的一次过程。
那些所谓的互联网颠覆者,一个不需要和贴近我们生活的各种元素密切接触的APP、所谓纯正互联网产品创业者已经越来越少。创业不再是一种时尚,而是一种生活方式。
当越来越多的人将创业当作一种生活,则创业回归到常态的创业,回归到创业的本身,便意味着所谓的创业泡沫的消散过程的开始。
泡沫的消散,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于技术的进步。互联网产业的发展,日益影响技术、通讯、媒体等领域,并完成这些具有工具属性行业的互联网化改造,让互联网成为一种基础设施。任何一个个体都拥有这样的能力和条件使用它时,则意味着看似红火的互联网工具创业时代的结束。
越来越多服务传统产业的互联网化,将工具与传统实业相结合新的创业机会的增加。当创业进入到如此阶段时,创业便发生了根本性的回归,回归平常的创业。
泡沫期永远都是短暂的。
创业泡沫的价值
创业泡沫被诟病的根本性原因,在于大部分的人认为众多不具备创业成功条件的小白加入到了创业大军之中,让本来成功率就不高的创业变得更加艰难。然而静心分析,发出此言论的人本身就站在一种精英者的视角去俯瞰创业,而非从创业本身的真实价值角度去思考。
创业更多时候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追求自我实现和商业价值回报双重需求的过程。这种目标性追求是促进创业走向成功的动力,却未必是所有创业的最终结果。
无论是否有所谓 "双创"的刺激,创业本身都是每一个人必须经历的过程。人生本身就是一次创业,从最开始父母的造人(产品研发),到来到这个世界(产品发布),再到经历整个的人生历程(产品运营),最后走向生命的尽头(产品消亡或迭代),其中的过程无法用所谓成功与不成功来定义。创业就是每一个社会个体的一种基本生活方式,是一种精神,而非与结果挂钩的经营成功学名词。
互联网对于当下社会的改变,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普通社会个体的赋权,赋予认知盈余的力量,赋予互联网工具的力量,赋予UGC能力,赋予草根颠覆的力量,赋予平等参与大众社会事物的权利。
这种赋权让创业回归平民化、大众化的特征,让曾经精英的、小众的创业,由高大上成功学代名词变成普通百姓的一种生活方式。
创业不再和成功划上等号,也从来没有等号立于中间。
不再精英的创业便是大众的创业,此时再用所谓的创业失败率高低的标准去衡量创业是否过热,是否存在泡沫的标准本身就站不住脚。
如今能够被我们所熟知的所谓"成功创业者",无不拥有连续创业失败的经历,但这些创业失败经验积累的沉淀,才是今天当下创业成功的基石。
所谓的创业泡沫,无非就是创业平民化、大众化的过程,是对人们传统观念中"创业精英化"、"创业与成功关联思维"的一次改变,回归平民化的视角去审视创业热,或许未必需要有任何的忧虑。
回归大众化、平民化的创业,究竟能够为我们带来何等好处。
一方面,这是一次全民社会教育统一行动。通过社会化的方式,将职场存量的人群和即将踏入职场的人群,在同一个时间和空间的维度中做同样一件事情,是形成社会共识、进行社会资源高效匹配,打破各种资源时间和空间分离现象弊端的最好方法。
以此视角,则90后,特别是大学生创业则可以理解为一种职场教育的前置化。这种全民化的、社会化的教育行动,从根本上可以实现国家在转型升级期,全民思想意识特别是创新意识提高的需求。
另一方面,创业也是一种消费促进。过往,中国经济的三架马车是投资、消费和出口,但是投资和出口的政府主导因素明显,消费市场发展空间的有限并饱受诟病。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普通百姓原始财富的积累,增量的消费市场容量出现了疲软的状态。一是因为诸如房产等此类支出等占据了居民大部分的消费支出比例,二是消费需求的满足效率让通常意义上的消费发生停滞。
当下,促进消费的多元手段成为一种必须,想办法让将限制于社会之中的资源的价值发挥出来,鼓励其进行社会流动。而创业,特别是90后群体加入到创业大潮中,就是一种消费刺激的手段。如马佳佳所言,90后群体不需要买房,其父母又都拥有一定的财富积累,这种财富用于自我消费的部分已经不再存在增量,将这些资源用于90后创业过程中的自我保障,本身就是另外一种消费的刺激。
当创业泡沫破灭之后
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创业大潮中,一方面看似出现所谓的泡沫,另外一方面也让更多的人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对一个行业的所有潜能的挖掘。像互联网产业发展的早期,完全基于TMT领域的创业项目集中爆发,一个APP造梦神话不断上演,吸引了无数人才的加入,使得该领域在短时间内形成行业发展的红海,红海过后,也意味着这样一个战场创业机会的饱和,许多人便选择回归平民化的创业。
当下,互联网成为一种基础设施,完全基于互联网产业本身的TMT领域的创业机会的饱和,则意味着面向风险资本的所谓的2VC的创业日渐势弱。
与此同时,被"双创"大潮带动和激活的人群,包括在创业大潮中苦苦寻找更多创业机会的一群创业人或者说具有闹腾精神的闹客,此时拥有了更为富足的经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产业进行互联网化改造需求的确立,自然会选择流向产业资本的怀抱。
而那些加入到创业大潮中的小鲜肉,既是创业热潮的见证者,也是亲历者。这种亲历是自我成长的一次过程,他们需要积累的是创业的经验、前行者的分享和传帮带,用社会化的手段对其进行创业教育。
不再纠结于创业泡沫的是否存在,即使存在,也是一个产业繁荣发展的毕经阶段。泡沫破灭之后,身处泡沫中的创业者,自然会寻找到其自有的出路。或是仅仅积累了未来成功所需要的历练,或是经历了2VC式创业的生不逢时,但是向更为广阔的产业资本的靠拢才是最终的归宿。
人是推动这个社会进步的最终力量,通过全民的、社会化的创业教育,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都会在创业回归平民化、大众化的那一刻找到其应该有的方向,一次秩序再造,模式新生的过程就此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