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才逐渐兴起的网络配资就像这轮牛市的行情:来得猛,也走得急。
尽管最近一段时间,监管层都在重拳整治场外配资,但不少网络配资平台仍心存侥幸地认为,这次清理只是切断了部分资金来源,而从网上获取资金的P2P配资方式仍可持续。但昨日,证监会和网信办的公告无疑彻底掐断了这个念想。
7月12日,证监会发布《关于清理整顿违法从事证券业务活动的意见》(下称《意见》),同日晚间,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网信办)也通知各门户网站、网络平台和媒体单位,全面清理所有配资炒股的违法宣传广告信息。
随后,7月13日,多家网络配资平台先后发布公告表示:“停止股票质押借款的中介服务业务”。而一些上线了网络配资业务的P2P借贷平台也已内部紧急通知撤下广告,完全暂停此项业务。
就这样,一夜之间,曾经风风火火的网络配资业务便走到末路。
据有关数据显示,2014年涉足股票配资并且已有交易数据的P2P借贷平台有15家,交易规模在15亿元左右;2015年上半年,对应的平台增加到60家,交易规模达到150亿元左右。
以目前规模最大的网络配资平台之一658金融为例,去年底上线的网络配资业务,到2015年3~5月,月度增长率均在60%~80%以上,尽管6月增幅降到10%以下,但当月的交易规模也有8.5亿元。
而另外一些民间配资公司直接从线下转到线上,如赢在投资,虽然用户从线上获取,但资金基本都是配资公司自己提供给配资用户,杠杆可高达10~15倍。据零壹研究院初步估算,这类网络配资平台上半年规模估计在300亿~500亿元。
尽管网络配资在整个场外配资中的占比并不算高,但其辐射人群之广、增长速度之快都不可小觑。即便是今年初受到严查场外配资的影响,不少网络配资平台依然没有收手。
一位从事资金批发业务的民间配资公司人士介绍,虽然从今年4月起,监管部门便开始整治场外配资,后来也通过“禁伞令”切断了部分网络配资的资金来源。但不少网络配资平台仍通过P2P产品的形式从网络、民间筹集资金。
“只要有需求,市场就还在。”该人士告诉表示,过去民间配资公司的客服要打几百个电话可能才获得一个配资客户,现在网络配资突破了传统民间配资模式下获客难、成本高的问题,配资供需旺盛。
前几日,从多家网络配资平台了解到,虽然前段时间的大跌让不少配资客户被迫平仓,但股市稍有反弹配资需求便又回来了。但如今看来,证监会、国信办两个通知无疑切断了网络配资的网上资金端和流量端。
这两年,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大风口”,不少民间金融玩儿法被转到了线上,而在冠以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名号后,这些原本游走在灰色地带的做法莫名“被”合理化。
还记得去年末网络配资刚刚兴起时,也曾打着“创新”的旗号招摇过市。趁着股市回暖的势头,一时间不少P2P平台都上线了网络配资产品,而一些专注于网络配资业务的平台也开始涌现。
传统的民间配资通常门槛都在百万元规模,而券商的两融业务过去最低门槛为50万元,且开户须满18个月。去年起,部分券商为了提高这一市场交易活跃度逐渐调低门槛至10万元、20万元不等(各家券商规定不同),开户时限降低至6个月。
而网络配资业务则继承了互联网金融低门槛、受众广的优良基因,参与门槛最低千元起,并且线上操作不再受时间限制,24小时均可申请。同时,因为金额普遍较小,网络配资也省去了信用审核环节。
而在资金来源渠道方面,网络配资平台也是无孔不入,线下通过民间配资公司、线上则通过P2P产品筹集资金,还有通过伞形信托接入银行、信托、券商的资金等。
不少互联网金融从业人士,他们普遍有种观点认为“法无禁止即可为”。尤其,随着今年监管层频频表态支持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之后,这种观点似乎被越放越大。所以,尽管网络配资一直争议不断,但却并没有令它的发展止步。
当然,网络配资的兴起与没落或许是一个比较极端的案例,但对于当下涌现的各类互联网金融产品而言也不失为一个警示——那就是,互联网金融的创新亦不可踩过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