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万贯家财不如一技在身”。如今,用人单位喜欢掌握实际技能的员工,在校学生也总将“考级”、“考证”放在首位。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包括品格、修养等多方面,如今却都被简化成了“技能”,这让很多人患上了“技能焦虑症”,生怕自己“技不如人”而被淘汰。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2074人进行的调查显示,76.2%的人直言身边存在很多有“技能焦虑症”的人。62.8%的人认为“在职场缺乏安全感,不知该如何努力”是导致“技能焦虑症”的重要原因。调查中,76.2%的人认为,有“技能焦虑症”的人很多,其中24.7%的人认为“非常多”。
“技能焦虑症”具体有什么表现?调查显示,68.0%的人认为主要表现在“总是怕自己的技能跟不上时代”,58.9%的人表示是“总觉得自己没有‘一技之长’”,56.7%的人觉得是“学东西之前总关心‘有什么用’”。其他还包括:“不停报考职业资格和技能考试”(44.5%)、“不愿学习文学、历史等人文学科”(32.6%)等。
对于年轻人来说,首先要在学校里掌握好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同时要特别注重个人品格修养的历练。进入职场后,要在基本工作做好的基础上,再去拓展工作能力,通过良好的成绩取得同事的信任和领导的欣赏,缺失任何一个环节都会被职场淘汰。在不了解职场规则和自身情况的前提下,专攻任何一个环节也会适得其反。所以,调整心态,踏实进步,才能获得长远发展。
一个人有了“技能焦虑”,就总是担心自己的技能跟不上时代的要求,或者总觉得自己没有“一技之长”,于是不停报考职业资格和技能考试,且把关注的重心放在是否“有用”上面,而不是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原因何在呢?一是源于就业压力,想以技能增加竞争筹码;二是心态浮躁,急功近利,缺乏长远规划;三是当前教育的功利化、技能化倾向,加上各种培训教育机构的诱导;四是从众心理,见样学样,反过来助推了焦虑的发生。
有了这些原因,于是有的人为了多拿几本证书,放弃一切业余活动,不愿聚会,拒绝交往,下班后闷在屋子里看书做题,成了一个彻底的“考试机器”。有的学理工科从事制造业的学生,却要去考导游,为的是增加“保险”系数。
如何才能真正获得职场安全感?调查中,排在首位的是“掌握一定的核心技能”(73.2%),其次是“具备做好工作的能力”(60.2%),第三是“领导的肯定和器重”(57.1%)。其他依次是:“和领导同事搞好关系”(50.6%),“具有踏实认真的工作态度”(48.5%),“个人的修养品格”(40.3%)等。
按说,有职场必然有竞争压力,压力往往会给人带来一种不安全感。常言道,“万贯家财不如一技在身”。从心理学角度看,人应有适度“焦虑”。如果一个社会中有很多人为自己持有的技能不足而焦虑,这也能部分反映这个社会处于动态、向上、积极进取之中。
职场的不安全感,大多来自就业、工作的不稳定,失业恐惧首当其冲。当前,我国失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健全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保险积累基金较少、失业保障能力脆弱,近些年,失业人数大幅度增加,而失业保险征缴难度较大,致使失业保险基金入不敷出,日益加剧。
失业保障面过窄,在限定的城镇企事业单位中,没有真正全部参保,失业保险的覆盖率低,将会使很多失业者得不到失业保险提供的就业服务和支持,延长失业者再就业的周期,这些都对失业者的生活和稳定极为不利。
但是,很多有“技能焦虑症”的人以考证来彰显自己的技能。其实,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应该包括品格、修养等多方面,在“考证热”的背后,却都被简化成了单一的“技能”,在校学生总将“考级”、“考证”放在首位,身在职场的人士工作之余也在忙着考证,“技能焦虑”催生的结果不过是一种“考证热”。事实上,“考证热”并不是唯一能缓解“技能焦虑”这一症候的出口,相反,愈演愈烈的“考证热”只会变相地激增这种竞争的压力。要缓解这种现象,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认识和着手。
中国的经济发展创造出来的主要是蓝领岗位,制造、采矿及建筑业占了中国经济产出的47%,而据统计,目前我国城镇1.4亿职工中,技术工人大约7000万,其中初级工所占比例高达60%,中级工为35%,高级工只有5%。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提高整个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尊重、对技术性工作的需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身处职场的竞争者,自身也要保持清醒、理性的状态,对自己面临的压力要有冷静的分析和认识,调整自己的心态,不应盲目地加入到“考证”的大潮之中。缓解职场的不安全感,一方面,要增强自己竞争的综合实力,技能是保障。
另一方面,还要仔细分析自身面临的困境,清楚自己真正面临的困难是什么,将困难具体化,而后提炼出应对的措施,修炼和“不安全感”和谐相处的能力。“技能焦虑症”更是一种社会现象,是职场竞争的一面镜子,它可以折射出很多社会性问题,有效地缓解这种“焦虑”,任何单一的方法都不是完善的应对策略,“考证”更不是缓解这一症状的唯一“药方”。
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在于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养——品格、修养、态度、团队意识、交际能力等等,不在于证书多少;尤其是跨行业的专业证书,更易给人造诣不精、定位不准的印象,未必能给自己“加分”。
正确的做法,只能是在做好本质工作,以出色成绩取得领导欣赏和同事敬重之后,再去拓展工作能力。如果这份工作本就是自己喜爱和自主选择的结果,那就更没理由心浮气躁,这山看着那山高了。如此,才能调整心态、踏实进步,才能获得长远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