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在香港公布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纵使香港目前仍保持“亚洲展览之都”地位,但面对邻近市场的竞争,香港应透过“一展两馆”的模式,加强业界合作,促进香港两大展览场地的协同效应,有助香港争取成为国际展览业的龙头。
是日,环球资源公布了一项研究结果。该研究是由环球资源早前委托香港中文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决策科学与企业经济学系系主任张惠民与BMT Asia Pacific进行,以探讨香港贸易性质的商业展览目前市况、面对的挑战及发展前景等。
当天,负责是次研究的张惠民介绍结果。研究显示,在2004年至2011年期间,香港展览业录得蓬勃增长,以总销售面积而言,每年平均升幅达11%,较国际平均增长为高,“在2006年至2010年期间,环球展览业曾出现每年约0.1%负增长,香港展览业能持续有双位数字增长,表现很不错。”
研究还显示,香港贸易发展局目前主导了香港展览的营办,但近年私人的展览营办商明显推动了香港展览业发展,包括增加销售面积和展览数量等。而主要发展是来自跟服务业相关的展览,例如,商业服务、零售、旅游等,发挥香港服务业优势,相信未来在这方面会有更大发挥空间。
目前,香港有2个主要的展览场地: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亚洲国际博览馆。张惠民指出,业界对香港会议展览中心需求较大,亚洲国际博览馆则出现低使用率。在展览旺季,很多香港大型展览就会出现瓶颈问题,难以把展会推向国际大型水平,这是香港展览业现时面对的挑战。
张惠民还指出,内地近年不断积极发展展览业,他们的特大展览场馆面积较香港优胜,故内地近年主要举办大型的内销性展览,“香港是无法与内地在场地规模上较劲,但香港要保持竞争优势,就要运用国际角色,多举办国际性贸易展览。”
“我觉得‘一加一’能大于二,”张惠民说,“一展两馆”是未来香港展览业发展的方向,若有展览的规模超过任何一个香港展览场地可容纳的规模,那应要灵活配合使用两大场地,充份发挥场地效益。
“加强场馆间的协调,进一步完善大屿山的配套设施,如交通、娱乐消闲设施等,若能再把握港珠澳大桥带来的发展机遇,香港的展览业将可进一步蓬勃发展,”张惠民建议。
根据香港展览会议协会资料显示,在2010年展览会议业为香港带来358亿港元经济收益,占本地生产总值2.1%。在今年年初,香港特区政府成立的“经济发展委员会”,也下设“会展及旅游业小组”,专门研究这两项范畴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