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各大艺博会的宣传开始频现于诸多媒体,在举办之前就已经吊足了观众的胃口。各种名头的艺博会在各地的举办与受欢迎程度,确实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下人们对艺术的认同与追逐。但我们在期待各种展会活动可资交流,并为有如此多的视觉盛宴可供享受而欢欣鼓舞的同时,是否也该看看艺术的一派繁荣之下,是否一切都那么的美好?
在近期举办的某艺博会上,因其所挂的名头引来了尚且可观的人群,但笔者转完一圈后,总感觉怪怪的,这是“艺博会”吗?虽然有不少画廊与机构参展,也有不少艺术家的个人展台,精品却寥寥无几。虽然有着法国、意大利、乌克兰等数十个外国展台,也貌似因此具有了一些国际性,但怎么就没看出其所应有的国际水平的高度?偌大的展厅里,充斥其中的多为一些粗制滥造之作,偶尔跳出一些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精心布置的展位,也被淹没在其中。更为可笑的是,另有偌大一块场地挤满了各类珠宝玉石,其中少见精品,反倒是各类B货、C货甚或B+C货的翡翠触目可见,艺术博览会更像是个大杂烩。
曾经有一个趣事,某省近几年特别热衷于一个词“泛亚”,大凡各类活动、展会,都要挂上一个“泛亚”的名头,而且还要冠以博览会的头衔。结果在某泛亚博览会的新闻发布会上,因其活动确实乏善可陈,故而在记者自由提问环节一度出现了冷场。这时一位被点名的记者开始无话找话地问:“请问这次某某博览会为什么称为‘泛亚’?”主办方嚅嗫半响,回答说:“现在都这么叫。”谁知这位记者很较真,继续追问:“此次博览会有多少外国展团参会?”主办方支支吾吾地说:“有那么一两个国外参展的,也应该算是泛亚博览会吧。”发布会在众人大笑后匆匆收场。这么一个索然无味的活动,却因此事儿增加了不少曝光率。
结合近期参观的某艺博会,希望这种时下流行的不良倾向,不要在艺术领域里泛滥。国际性的标准,不在于有多少国外展团或客商参加,而在于艺术品质本身。在这个信息膨胀的时代,噱头要得,但仅仅想着扯个虎皮做大旗,而不注重内在的品质,想必是难以在艺术圈内立足的。
由此想到近期的另一件事,某地举办了“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号称有百余家媒体共同参与、历时数月后最终揭晓,并举行了盛大的颁奖仪式。从评选结果来看,确实具有全国性,入选的艺术家各地都有,而且还有不少人挂着点头衔。其公司旗下的网站是连篇累牍地报道,获奖艺术家兴高采烈地领奖,特邀嘉宾不吝口舌地称赞。只是不知评选依据是什么,更不知如何评出,也许笔者愚钝,愣是没有看出一点年度人物所应具有的艺术水准。勉强说,其年度人物的作品尚可,但如果和“年度人物”这个名头相比较,总感觉不免过于虚妄。而如果这些获奖艺术家也真的以此为傲,则更多的是一种悲哀。
艺术走向市场无可厚非,包装艺术品、包装艺术家也情有可原,但凡事讲究一个度。如此艺坛乱相,借名头以饱各利益集团之私欲,搞噱头以赚取观者的眼球。看似一片歌舞升平、繁荣昌盛,实则搅浑了市场,搅乱了艺坛,更是搅晕了对艺术心存向往的爱好者。
相关资讯 [ 关键词: 艺博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