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角逐离岸人民币业务的博弈正在全球展开。先行者中国香港取得相当大的优势,后起者英国伦敦、新加坡则奋力追赶。在香港和伦敦不断加强彼此间的合作后,伦敦取代新加坡,并连续3个月保持了全球第二大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地位。尽管全球多个地区欲跻身人民币离岸中心之列,但并非都能遂愿。更多的变数在于,如果2020年上海成为国际金融市场,人民币可以自由兑换,是不是还需要这么多的人民币离岸中心?
从香港旺角一路走到尖沙咀,银行网点密度超乎想象。更超乎想象的是,这些银行网点门口的显眼位置在,无一例外地张贴着招揽人民币存款的广告,以高息为卖点争抢人民币存款的揽储战从2012年初开始延续了整整一年。这些只是近些年香港冲刺离岸人民币中心的缩影。过往数年,人民币国际化取得显着发展,主要成果之一就体现在香港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建设上。香港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金融学系主任宋敏表示,香港目前承担了中国近1/10的跨境贸易,推出了包括人民币债券、可交收的人民币期货、人民币FDI等在内的人民币金融产品。
由人民币国际化衍生出来的、利益庞大的离岸业务正吸引愈来愈多城市试图跻身人民币离岸中心之列,香港的潜在竞争对手可以列出一长串名单:伦敦、新加坡、巴黎、中国台湾、纽约、悉尼……2012年以来,上述城市不断推出相关措施,刺激着香港业界的神经。2012年4月,伦敦金融城发布伦敦人民币业务中心计划。自此,伦敦人民币业务发展迅速。其中,花旗银行伦敦地区的人民币支付量去年同比增加了40%、英国地区人民币开户数量增长了80%。
新加坡也在不断加快进程。2012年6月,新加坡陆续公布两项离岸人民币业务相关的举措,10月初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给中行和工行颁发全牌照,也意味着新加坡的人民币清算行会在中行和工行之间产生。除新加坡和伦敦外,巴黎、中国台湾、纽约、卢森堡、悉尼、东京等地对开展人民币业务均兴致很高。2012年8月31日,海峡两岸货币管理机构签署《海峡两岸货币清算合作备忘录》,意味着中国台湾在离岸人民币中心建设上取得了一定优势。
法国央行行长诺亚2012年在香港的一个论坛上公开表示,巴黎正积极寻求成为继香港、伦敦后的人民币离岸市场。诺亚同时披露了一些值得参考的数据,巴黎的人民币存款达到100亿元,仅次于伦敦。50%的法国企业进行过一种或以上的人民币业务,其中贸易结算是主要渠道,中法近10%的贸易用人民币结算。事实上,去年以来,包括伦敦、新加坡在内的多地政府,在推动人民币业务上动作不断,谋求与中国政府合作,以成为新的人民币离岸中心。在上万亿的离岸人民币业务利益诱惑下,一场对人民币离岸中心的竞逐正在全球展开。
正是这些来自全球的竞争,让香港业界流露出与生俱来的危机感。“面对其他城市的竞争,尤其是上海的竞争,香港怎么办?”记者采访的不少香港业界人士都提出了这个疑惑。人民币业务在香港正式开闸要回溯到2003年,彼时央行在香港设立清算行,不过其后的六年,人民币业务进展迟缓。直到2009年,央行推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香港的人民币业务才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奔跑。
以在港人民币存款规模为指标观察,过往的两年,香港人民币存款规模迅速增长。2010年初,仅有630亿元,但此后这个数字呈几何级数增长,至2012年11月香港人民币存款达到5710亿元。与此同时,香港人民币即期、远期、同业拆借市场步入正轨,人民币回流机制逐步设立,截至2012年11月,香港已发行人民币债券124笔,共1074亿元。此外,过去一年RQFII扩容,人民币回流渠道继续扩大。
渣打银行香港行政总裁洪丕正预计,企业来港发债的用途愈来愈多元化,预料2013年香港发行点心债规模,将由2012年的1800亿元人民币升至2500亿元人民币。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离不开相关产品的丰富。香港金管局副总裁余伟文表示,香港人民币发展已由扩大人民币资金池,进入有效地成为市场参与者,料未来市场会出现更多人民币产品,如交易所买卖基金(ETF)。
对于香港业界人士的困惑,全国人大常委会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的回答是,香港不必过分忧虑会造成竞争。上海作为在岸人民币中心,与香港的业务可以同时存在。即使人民币国际化后,香港亦可继续担任离岸人民币结算中心,上海则为在岸人民币中心,虽然香港的人民币资金规模难与内地相比,但如果能提供更多产品及服务,将吸引更多人民币资金来港。而伦敦与香港存在时差,所以两个离岸中心的互补效应更大。
香港金管局副总裁余伟文也坦然表示,其他地区相继发展离岸人民币中心,不代表会影响香港独特的地位,反而会带来新的业务机遇。事实上,香港作为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先行者,已具备先发优势,企业人民币存款远超过伦敦、新加坡和台湾之和。招商证券报告指出,截至2012年10月,香港仍是全球第一大人民币离岸中心,处理全球超过80%的人民币支付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