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召开的全省加快推进服务业发展工作大会上,东湖区喜获“江西省金融服务业集聚区”称号,系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县区。作为全省现代服务业基地,全省金融服务业聚集程度最高、规模和总量最大的城区,东湖人正在谱写一曲魅力东湖发展金融服务业的激昂乐章,以实际行动点亮省会金融集聚区的“东湖品牌”。今年以来,在金融服务业的引领下,东湖区取得了经济发展新突破,截至6月30日,东湖区财政总收入实现25.51亿元,同比增长43.55%,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31亿元,同比增长17.05%,超额完成市政府年初下达的上半年确保目标数4.28亿元。
东湖区全面落实已出台的促进旅游、商贸物流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整体推进十大服务业加快发展,力争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2%。充分发挥旅游业对提升服务业的引领作用,确保旅游总收入突破110亿元。
“东湖区的优势产业在服务业,主导产业在服务业,发展潜力还在服务业,根据这个特点,我们选择把金融产业作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突破口,这不仅是扩大就业、繁荣经济的有效途径,更是加快转变、实现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东湖区负责同志表示。
正是基于这种理念,一个加速发展的省会金融集聚区正在冉冉升起。
从引进全省首家外资银行--渣打银行、全省首家港资银行--大新银行到民生银行、兴业银行、北京银行等国内知名银行纷纷抢滩入驻,本市的22家银行机构中,有14家省级分行总部设在东湖区,占全市的64%;全市48家证券营业部,有20家市级总部扎根东湖,占全市的40%;平安财险、安邦财险、华泰财险、大地保险等10余家全国性保险公司的省级总部落户在东湖,占全市的36%。此外,辖区拥有东湖信用担保、南昌科技担保、东湖捷信小额贷款等担保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26家,占全市40%;法律服务、咨询调查等金融配套服务机构占全市比例达45%以上……一个以叠山路金融街为主线的金融产业集聚区已然成型,东湖区的金融集聚魅力正在不断彰显。
给予一次性资金补助、协调办公场所和车辆停放等问题、在购租办公用房补贴、住房公积金优惠、高管人员奖励等方面提供支持……这些实实在在的举措是东湖人对金融业发展的渴望,更是诚意。该区先后对叠山路、象山北路、民德路等街道进行业态调整,采取“腾笼换鸟”方式,盘活整合资源,为金融企业的入驻腾出空间,积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入驻,形成以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为主导,多种金融机构并存、互为补充的金融体系,重点发展银行业务、保险业务、信托投资、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专业票据等服务。昔日长期经营机电五金、水暖器材等的叠山路现在已成了名副其实的金融路,几乎每走百余米就能看到一家金融企业。
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发展理念,东湖区制定了《省级金融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规划》,修订和完善了《东湖区经济工作考核办法》,把招商引资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就发展金融服务业提出了总体要求,作出了明确部署。此外,按照“存量优化、增量集中、产业集聚、协调发展”的原则,东湖区提出“向上发展”的理念,先后出台了楼宇经济指导性规划、加速发展楼宇总部经济奖励办法等一系列发展政策,通过引导和鼓励有实力、有信誉的金融企业入住辖区楼宇,设立区域性总部,力求建设一批以金融服务业为代表的“亿元楼”。目前,全区已投放使用的各类楼宇逾45栋,吸引了超过1400家企业入驻,一批如筑城奥斯卡、西格玛大厦等复合型大楼为代表的高端商务楼宇正受到越来越多金融机构的青睐。
扬帆出海踌满志,乘风破浪正待时,一幅金融业蓄势发展的美好画卷正在东湖这块热土徐徐展开。
从水暖器材到知名银行,从机电五金到小额贷款公司,从摩托车维修到证券交易所……东湖区的传统商业街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模样,没有了金属切割噪声,没有了机电器材废料,取而代之的是扑面而来的现代气息和区域金融集聚区的无限魅力。
加强城乡流通体系建设,推进物流园区、保税物流中心等重点物流项目。组建航空投资管理公司,发展地方航空业。支持建设文化产业集聚区,创新文化业态,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18%以上。通过多措并举,促进消费总量的不断扩大和消费水平的显著提升。
今后五年,该区将以打造金融主导产业、促进企业和金融业协同发展为目的,采取点块结合,配套穿插的形式,完善金融总部、交易、企业综合业务、个人综合业务、中介咨询及其他配套服务等功能,同时,通过载体建设、企业引进、政策引导、配套服务功能提升等手段重点打造中小企业融资、后台服务结算、中介咨询服务、金融现期货交易、产品创新等五大服务平台,建设和完善金融交易中心、保险业务中心、股权投资中心等金融业配套服务区,形成强有力的金融服务业设施支撑。
相关资讯 [ 关键词: 金融服务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