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600余家温州企业卷入了银行联保导致的收贷风波,甚至有行业龙头企业身陷担保泥沼。银行的抽贷令这些实体企业元气大伤,从长远看十分不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甚至也不利于银行本身的长远发展。那么,是什么点燃了此次风波的导火索?究其根本,仍是银行之过。
联保和互保本是一种银行业务的创新形式,针对那些信用较低的小微企业产生,号称帮助“中小企业抱团打天下”。此项业务诞生的原意是为小微企业输血,造福千万组成实体经济整体的细小分支。然而,这种所谓的银行创新业务,最终甚至成为了实体经济龙头的噩梦。
联保贷款需要多家企业成员组成“命运共同体”,共同负有担保还款责任,一旦这个“命运共同体”中的贷款方在还款期限到来之际出现资金断流情况,其他企业就必须为其负责,归还其银行贷款。这原本无可厚非,问题的症结出在银行对尽职调查的忽视。
银行为降低自身风险,出现了过分依赖担保的状况,而对本身应该去做的贷前尽职调查极端不作为。企业有无还款能力,应该体现在现金流上——然而银行对这一点基本不顾及,也不去做考察,完全押宝在担保上。且在近几年的担保过程中,银行独断专行,基本不考虑担保公司推荐的企业,而是将自身认定的企业反向推荐给担保公司。这种被银行“认定”的企业,便经常是行业内的较有实力的企业。
在企业贷款过程中,银行又经常采取强迫方式令贷款企业找别家企业作保;并说服其他企业为贷款企业作保——若不如此,当后来的企业想要向银行贷款时,也不会有企业为其作保。可见,企业去作互保,很大程度上并非出自自身意愿。如此恶性循环,互保单位连着互保单位,便出现了600余家温州企业共同牵连在一起的状况。
为何龙头企业会大受损伤?就是在这种“连坐”状况下,这些信用度较高的龙头企业成为多个企业的互保方。当其他企业资不抵债时,这些龙头企业就不得不负起了救火责任。一家债务犹可担,家家债务压上肩,强者也能变成残。面对银行层层抽贷,温州这次互保危机终于爆发出来,波及多个行业几百家企业,全部面临着资金链断裂风险。
谋思网(www.imosi.com)分析人士认为,这次温州联保危机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源于银行的不尽责。作为银行,为谋一己私利将自身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踩在脚下,反而大肆抽取实体经济的血,几乎置实体经济于死地,这已经不能只用“不该”二字去敷衍。须知,银行自身的活力--能运转起来的大量资金,其源头便是实体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