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各地展馆建设过多、过热,成为会展业界“谈论不衰”的最大话题之一。尽管很多展馆建成后都沦为“太空馆”,但各地政府建设展馆的热情依然不减,无论是三线城市,还是一线城市,都认为有了展馆硬件设施就意味着机会,却没有意识到潜藏的风险。令人深思的是,大投入、大展馆、大型活动未必能带来高收益,这是中国会展业面对的最残酷的现实。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会展业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但纵观这几年,一些知名品牌展会除了规模增长外,国际化程度不但没有增长,反而受全球金融危机的拖累,国际展商出现了下降趋势。早在2005年首届中国会展经济国际合作论坛上,国务院前副总理吴仪就提出了会展业的四化:法制化、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
一路走来,多数由各地方政府主办的展览项目,国际化水平不足已是不争的事实。由于政府参与度过高,各地会展业出现了严重的规模虚高、数据虚高的假象。在政府的行政干预下,参展企业成为唯一的受害者。很简单,若企业这期间刚好参加行业内的专业知名展会,参展效应可能是政府主导型会展活动的数倍。即便是政府不收取摊位费,还给予资金补贴。在政府机构看来,政府是在施予,企业应该感恩。但请换位思考,如果是不知名的中小企业,政府还会免费提供摊位和补贴吗?当然不会,政府需要那些知名的企业撑门面,这是公开的游戏规则。
在制造业不景气时,各地政府便更加看好会展业,并希望会展经济能成为新的增长点,这是近几年来各地政府间最大的共识。问题的根本在于,各地政府一致认为,举办会展活动将拉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前几年甚至还大肆渲染1:9的拉动效应,即举办一个展会,将拉动相关9个行业的发展。试问:若区域既没有产业优势,也没有市场优势,又拿什么来发展会展业呢?那么,中国会展业改变现状的难度在哪儿?难在各地政府只想着利用会展活动造声势,缺少像打造声势那样,考虑会展项目如何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是时候放手,还会展经济于市场了。政府不是万能的,在没有产业和市场优势的前提下,政府财力拨款举办的会展活动只能是短期行为,会展经济不是唐僧肉,更不是止痛片。
会展业作为现代服务业,若想大力发展,需要通过市场优胜劣汰的竞争和政府为为发展会展经济提供必要的服务,才能营造好的会展环境。
相关资讯 [ 关键词: 会展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