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王先生表示,自家用了三四年的老电表突然就“不准了”,新安装的智能电表计数比自己装的三个分户老电表计数之和“多跑”了126度电。这126度电意味着每个月要多交60多元钱,一年要多交七八百元,这些钱够一家三口人一个月的菜钱。不明不白的一年就多掏这么多钱,王先生当然不愿意了。
近日,微博上也流传着一则消息,称经南方某报调查发现,中国75%电表都被蓄意加速,国家电网公司两年违规收费27.4亿元。对此,国家电网公司在官方微博上辟谣,声明这篇帖子7年前就已出现了,说法纯属造谣:国家质检总局从未发布过相关数据,帖子涉及的媒体也未发表过相关报道。
作为一名消费者,虽然希望这是一则“货真价实”的谣言,也不相信富得流油的电力公司会做出“下三滥”的勾当,但就现实逻辑而言,类似的辩解似乎并不能自证清白。利益相关方遇到这样的情形,总是拍着胸脯称绝不可能,可到最后却总是自取其辱,成为坊间茶余饭后的笑料。比如毒胶囊事件,修正药业开始信誓旦旦表明自己不可能使用,最后仍深陷其中。还有,地沟油在媒体刚开始报道时,专家们也声称提炼难度大,成本高,不可能流回落餐桌,可结果地沟油,依然昂首阔步地走进了民众的生活。
实际上,电表“跑快”,电费“飞涨”,并非空穴来风。去年3月份,武汉大规模更换电表后,就有市民反映“电表被蓄意加速”,居民生活成本增加的情况。当时,针对市民强烈质疑,武汉供电公司同样是铁齿咬定,不是电表跑快了,而是多种因素导致市民对电表有“误读”。
以此次75%电表“跑得快”,被蓄意提速而言,国家电网公司抬出了“三重保险论”,言称电表在生产时,车间里都有质量监督员把关,交货时还需进行抽检,正式安装到居民家里之前,质检总局也会派工作人员前来进行第三方检验,所以,有了这三重保障,完全不存在被蓄意加速的可能。从理论上讲,确实有了这三重保险,电表不可能“跑得快”,居民更不可能会多掏腰包。可是,理论当理论,现实当现实,因为,现实中,最不能让人放心的是,居民使用的电表,所进行的第三方检测。
现在的问题是,普通老百姓手中的“三块表”——电表、水表和液化气表。不管哪一块表出了毛病,尤其是遇到较大误差,基本流程是,大都需向电力公司、自来水公司,液化气公司投诉,然后,消费者拿着自已的“表”,向三家指定的地点去检测。而检测机构大都是这些垄断企业的下属单位,或者是有利益关联的检测机构。这种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监测模式,很难做到公平正义。
正是由于电力部门的大包大揽,既要自己安装电表,又要自己插手校对以监测电表,所以,即便现在国家公司出面向公众真心实意地解释,公众还是不理解,纷纷质疑。由此可见,面对“75%电表被蓄意加速”,国家电网想单靠自己“自证清白”,不仅满足不了公众的知情权,也很难撇清利益瓜葛。
因此,笔者建议,不妨用一个独立的第三方机构,对用户电表进行权威检测,当然这种机构要独立于电力部门,并且具有权威资质。国家电网的检测范畴不妨覆盖全国,让所有居民的电表都来做“体检”,而这样的检测费用由电力部门承担大部分,由用户承担一小部分,象征性地拿一点费用,如此以来,不但能还电力部门以清白,也能让普通消费者心服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