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菜
苏杭地区流行船菜,在文人骚客的诗赋里发酵而生。因此,船菜的源头称得上高雅。史料里就有记载。
古代吴王僚,生性嗜鱼,经常坐画舫行舟于太湖,太子光利用僚的这一喜好,派专诸假扮厨师敬献美味,拔出鱼肠剑成功刺杀了僚。到吴王夫差时,夫差也经常乘龙船在太湖宴游,并将吃剩下的鱼脍随手丢进江中,就此化成了如今著名的太湖银鱼。银鱼细软无骨,入口即化,船家纷纷打上来享用,银鱼之美便悄然远播,引得时人子弟争相品尝,便有了船菜最初的兴盛。
另有一说,江南的水路网络通畅,商人水运乘船或秀才赶考时,大多要乘坐船只,饿了就直接吃船夫提供的粗茶淡饭,锅灶在舱里,捕来的鱼虾用网兜拴在船尾,客官需要的话现杀,因此味道朴实鲜美,慢慢便形成一项产业。
古代姑苏城内河流密布,周边有太湖、阳澄湖、石湖、金鸡湖、独墅湖等湖泊环抱,水上人家惟一的出行交通工具就是船。河道中有官船、沙飞船、灯船、游船、花船、大小快船等十多种穿梭。船艄一般都备有全套炊具,以供船客膳食。
船宴的乐趣,除时鲜菜点不说,更因为了饮食环境异乎寻常的自然和装饰。饮食环境直接影响人们吃的情趣,并且越来越奢华,成为当时文人墨客行乐的主要娱乐方式之一。
清人笔记《桐桥倚棹录》对这段历史有过详细记载,大意是:艄舱有灶,酒茗肴馔,随客人如何享用。桌椅流行大理石,而且以紫檀木镶嵌。门窗雕刻着黑漆粉底书画。房间里还陈设有自鸣钟、镜屏、瓶花。游宴的时候,歌女弹琴弄弦,清曲助兴。船在景中行游,两岸茉莉花、珠兰花浓香扑鼻,酒没有醉人,花香先已令人陶醉。夜宴开始,船头笼灯高悬,灯火通明;船内凫壶劝客,玩行酒令;到酒酣人散时,只剩下一堤烟月斜照……
这样的情调,在以往的苏州太湖、扬州瘦西湖、杭州西湖都被引为盛事,包括苏东坡、白居易在内的文人,也都是船菜的忠实粉丝,部分旷世名作如《水调歌头》、《琵琶行》,莫不与船菜的点缀有关。
时至今日,画舫船菜在江南已经寥寥无几,最多在嘉兴南湖、杭州西湖、苏州护城河水上游还能零星看到。船上也有船娘边摇橹边唱船歌,或是信手一曲《苏州好风光》或《虞美人》之类的小曲,不过菜品则潦草很多,倒是瓜子花生占了主角。
如今,船菜最初讲求的移步换景、杯随景动、盘中映景的“食景两相宜”的格调,已经很难找到。即便真是有船,大多也是靠在岸边砌成的假船,或园林里的石舫,苏州怡园里就有这样一座古石舫,每天一桌,吃的是奢华。
相比之下,苏州光福镇渔港村还算是吃船菜的地方,镇子坐落在太湖之畔,从苏州市区出发西行,大约半小时就能抵达。临到湖边时,卸下了风帆的渔船并排排开两三公里,地上蚌壳竟成沙滩,渔民不是在晒网就是在剥虾。单从感官就能判断出,这里吃船菜一定“保鲜”,不过旧时文人墨客诗境里的情调却是难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