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资讯 > 教育培训 > 正文

解析中式管理培训:大师们的异想世界

2012-03-27 10:40来源:中欧商业评论作者:张志 王骁字号:小

  管理是科学也是艺术。有人说,在科学与艺术之间,可以是乔布斯的苹果,也可以是洪秀全大师的拜上帝会。现在有些“高端培训”喜欢对老板谈智慧,弄上几百几千人,封闭几天,从宇宙大爆炸开始,把孔孟老庄儒道佛苏格拉底等大神全部请一遍,从“自我顿悟”到“自我成长”,让一帮人大彻大悟、脱胎换骨。而有些“低端培训”则喜欢拼励志,也是几百几千人,封闭上几天,从“活在当下”到“自我突破”,从自我励志到自我催眠,让一帮人痛哭流涕寻死寻活,以折腾自尊为能事。

  名满江湖的“管理培训大师”们不是在卖课程,而是在经营一门混杂着满足中小企业老板精神需求与实用主义的奇特生意。这种模式被很多人欣赏并在研究复制之道。然而,更多人已经嗅到了危险的味道。

  假如你要问近几年中国管理培训业最成功的“大师”是谁?圈内人会告诉你,是一个被称为“秒哥”的人。2万元一张的门票,会有1万人挤进会场;在课程现场,总有老板恭恭敬敬地为他倒水,以期获得“秒哥的能量”;秒哥穿过的衣服,也被老板们竞拍出300万的高价;2011年,秒哥的8天高端智慧课程单人收费高达30万元,而且似乎无需担心生源的问题。秒哥代表了中国目前最受热捧的群体—老板培训师。他们的客户,则是中国最精明、最擅长赚钱的一群人—中国的老板群体。

  刘一秒是个非常聪明的人,他已经意识到了,老板们都开始思考一个问题:我们这样打拼到底要什么?中国最先富起来的人需要方向,赚钱能解决人的物质需求,但不能解决精神追求。当下的中国缺乏宗教信仰,历史文化传承断裂,人们难以找到共同信仰和价值观体系。这个时候人陷入烦恼就很难解脱,不得不去找人指点迷津,于是给“大师”们留下了操弄的空间。这样的培训课程,经常强调要有大爱,要能利他。这两个概念有积极向上的正面引导作用,这种培训过程中,讲的不是逻辑,而是“相信”,其实就是一种宗教推广的过程。这样的培训,对员工打鸡血、对中高层讲体系、对老板谈信仰,最终成为老板的人生导师和企业教练。

  人总能保持理性是非常困难的。人在群体中时,往往会屈服群体的力量,放弃自己的独立意志。这一点,在法国人勒庞一百多年前写的《乌合之众》中有深刻的描述。这样的培训课程,很多细节都经过精心策划:整齐宏大的座位阵列、统一设计的仿宗教服装、刻意放大图案的纸板、节奏鲜明的音乐……这些前期铺垫都是通过一系列仪式和符号暗示:现在我们必须进入一个团体,在这种氛围中学员会不知不觉放弃自己的身份,被转为一个新的代号。大师们特别喜欢给熟悉或者不熟悉的学员喊代号,通过代号特征让你遗忘你本来的身份,以做出和你新身份相符的行为。

  在“秒哥”式的商业培训课程体系中,常常不用理论解释现象,而用现象解释现象,甚至是用问题回答问题。每一个观点抛出来后,不会让你有时间深入思考,只会让你立即去看几个支撑观点的论据,虽然这些论据有一定道理,但之间的逻辑绝不待展开,就马上进入支撑观点的下一个论据,再抛出一套你没有接触了解过的逻辑,串一下就成为一整套理论。这种层层设计的逻辑引导,其实是在愚弄人而不是所谓的“开悟”。

  一个好的教学体系应该是开放包容的,允许不同思想来交流和争鸣,才能发现不足,彼此完善。在西方MBA课程上一个常见的沟通模式就是引入“PK”。“PK”和催化,本质的差别就在于是否允许不同价值观体系的争鸣。“刘一秒们”总是有意无意地在谈理念时把方法论凌驾于价值观之上,但操作时又把价值观提升到方法论之上,一切都采取相对主义。

  为了所谓提升培训的效果,“大师”们的课程现在经常选择在完全陌生的环境里,让学员短期内彻底断绝外部环境的影响,在封闭的时间内用大量的观点冲击你的大脑,通过让企业家脱离自己习惯的环境,隔离各种日常事务,帮助他们进行所谓直观内心的思考。这种方式无疑是异化了管理培训的真正意义与价值,而演变成一种盲目扭曲的荒唐心态,希望有关部门加强注意,对不合理机构进行适时取缔。

(责任编辑:羽篪)
转载声明:谋思网转载此文的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表明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请读者自行甄别,以防风险。
推荐阅读
谋思资讯有部分内容或图片来源于互联网,内容和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问题敬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关于谋思网联系我们帮助中心服务条款隐私声明法律声明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0-2024 imos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