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思商学院 > 品牌之道 > 正文

消费时代的品牌模仿:关注成功要素

2012-03-13 10:50来源:第一营销网字号:小

    2010年,中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了15.45万亿元。尽管在经济学界,中国的消费占GDP比重过低一直是学者们纠结的心病。一个典型的发达国家其消费会占到GDP的三分之二,而中国的这一数字仅为35%。中国毫无置疑已经步入消费时代。

    中国是一个庞大到任何一家企业都无法忽视的市场。消费时代的中心应是消费市场,而非竞争者。失败的品牌个个相似,成功的品牌各有不同。在品牌和营销上的模仿创新,要将关注点放在“各有不同”上。“模仿”的潜台词是模仿竞争对手或成功企业,而在消费时代,企业不能停留在简单模仿竞争者的做法,而应研究与模仿竞争者或成功品牌对消费市场的改变与作用。

模仿本质而非表象

    从2012年1月11日12:50到1月12日23:00,第三轮供货的50万部小米手机全部售罄。加上此前经过售前预定和两轮开放购买累积售出的50万台,小米手机4个月的总销量达100万台。这个数字如果确实的话,小米手机将又是中国营销史上的一个奇迹:曾经明确提出要挑战苹果手机的联想乐Phone,上市长达一年也没有达成原定的百万手机销量。

    尽管这个数字被众多专家、消费者质疑,尽管小米手机今后的发展还有待观察,但无可置疑的是,小米手机在品牌和营销上开了个好头。有人说小米手机的成功是模仿了苹果的销售模式,也有人对小米手机今后的持续发展提出了疑问。那么,我们先来分析一下苹果手机成功的本质是什么。

    从表象上看,苹果手机的成功源于漂亮的产品设计、一流的用户界面、独特的销售渠道、创新的传播手法等。如果从实质上分析,苹果手机及苹果其他产品成功的原因在于,乔布斯创造了一个完整的价值链,并且牢牢占据了这个价值链的核心。从研发、制造、销售、软件等各个环节,苹果对各个价值链环节中的利益进行了重新分配,使得价值链中的每个成员都能从中获利。这样的一个商业生态系统既保证了苹果的持续发展,又使后进入者很难模仿。

    因此,品牌和营销仅是苹果实现价值链的最后一个环节。如果从这个角度看,单纯模仿苹果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只会是表象的模仿,抓不住本质。我们看到小米手机主要是在销售环节进行模仿与创新,难怪会有人对其后续发展提出疑问。

    理解品牌成功的本质脱离不开对消费市场的把握,脑白金的成功源于对中国消费市场“送礼消费”的深刻理解。其他企业如果想模仿脑白金,就要模仿它在送礼消费中的作用,而不是简单模仿其产品或广告公关手段。王老吉的成功在于迎合了中国消费者对传统中医文化的认知,因为“上火”这个概念仅存在于华人文化里。后来者如果要模仿创新,就要从传统中医文化及消费者需求与认知中提炼,而不是停留在凉茶概念上。

系统支撑 单点突破

    任何企业都很看重投入产出比,如果面面俱到地模仿,不仅投入的成本高,产出的效益也并不一定大。一些理论工具和模型都是全面考虑的框架,比如,营销的4P理论从产品、渠道、价格和推广上给出了策划的方向。而企业在实际执行的时候,一定要系统考虑,单点突破。

    一个餐饮企业如何提升营业额?可以增加和调整菜单,重新装修用餐环境,增加推广预算,丰富各种价格带做到丰俭随意等。这看起来很好,可实际上企业的资源有限,不可能全面投入。这样的方案适合任何一家餐饮企业,更要命的是无法保证方案实施后一定可以解决企业的营业额问题。海底捞的成功是因为突出了服务,全聚德的成功是因为突出了正宗,企业在模仿成功企业的时候,必须在系统思考后,结合企业的优劣势找到突破口。

    海底捞因为服务特色而取得了成功,后来者是不是依靠单纯的服务模仿就也能够成功呢?而另一家餐饮企业菜品很有特色,也很受顾客喜欢,但服务极差,经常受到顾客投诉。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常规的做法是制定一系列的服务标准,并在招聘、培训、流程上下工夫。如果这样做的话不但投入大,还需要很长时间才可能见效。

    其实,不如反其道而行之,提出了“只卖菜品,不卖服务”的概念,把服务差从企业的劣势转化成餐厅的“特色”。在实际执行后,这一概念成为餐厅顾客津津乐道的话题,营业额不降反升。所以,企业在考虑模仿和创新的时候,可以全面模仿成功企业的系统,但一定要结合自身的优势,在单点上重点投入,进行差异化创新。

模仿领先品牌成功前的做法

    娃哈哈的模仿式创新策略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也有很多企业在模仿它的多产品策略。在谈到品牌延伸的时候,娃哈哈也一直被作为成功的案例来阐释。这也难怪,因为一个品牌在成功后被关注的可能性更高。而成长型企业需要关注的,恰恰是一个品牌成功前的做法,而非成功后的做法。

    很多人已经淡忘,娃哈哈的成功始于一个叫“儿童营养液”的产品,它是依靠聚焦于一个细分市场的产品建立起强大的分销网络后,才采用多产品策略的。如果没有强势渠道的依托,多产品策略可能只是一个美好的设想。在中国成功品牌的背后,相同的例子有很多:杉杉的成功是因为聚焦在西服,格兰仕的成功是因为聚焦在微波炉,格力的成功是因为聚焦在空调,劲霸的成功是因为聚焦在夹克,喜之郎的成功是因为聚焦在果冻。

    宝洁的多品牌战略看起来很美好,但中小型企业没有资源和能力实现。为什么?就是因为很多企业在研究成功企业的做法时,只看到了成功企业成功后的做法,而忽略了这些企业在成功前的努力。而品牌成功后更多的做法是用来稳定和巩固市场地位的,这些做法并不适合品牌创建。

(责任编辑:新不颖)
转载声明:谋思网转载此文的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表明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请读者自行甄别,以防风险。
推荐阅读
谋思资讯有部分内容或图片来源于互联网,内容和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问题敬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关于谋思网联系我们帮助中心服务条款隐私声明法律声明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0-2024 imos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