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资讯 > 策划服务 > 正文

节庆策划:促开“节日经济”之花

2012-02-17 11:03来源:《经济日报》作者:胡梅林字号:小

  我国具有极其丰富的节庆文化资源,随着节庆文化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日益扩大,对于节庆的打造越来越得到重视。同时,国内各地方完全有条件培育出特色的节庆文化品牌,借助节庆对人气的凝聚力拉动文化消费和产业发展。

  我国一年中大大小小的节日有超过20个。其中既有春节、中秋节等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有近些年才热闹起来的外来节,如“情人节”、“万圣节”等。此外,一些地方性节庆活动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比如大连服装节、青岛啤酒节、哈尔滨冰灯节等等。有统计显示,2010年全国各地办了大小2000个节庆活动,节庆经济已经成为文化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利用节庆扩大文化消费?业内资深策划专家认为,打造“节日季”是一种可供借鉴的尝试。

  通过数据可以直观地看到节庆市场的重要性。以华侨城为例,2010年全年7个重要的节庆共接待游客395万人,占全年的20%。为了牢牢抓住这块市场,华侨城从1989年创办“锦绣中华”开始,就不断围绕传统节庆展开策划营销以吸引游客,逐渐形成了在传统主题节日中再造一系列关联节日的做法,也就是通过形成“节日季”,把节日市场放大。

  现在每年暑期举办的旅游狂欢节同时在深圳、北京、上海和成都等地的华侨城景区举办,已成为华侨城的拳头产品之一。

  节日市场对消费强大的拉升能力还可以通过另一组数据来感受。10月下旬是北方传统旅游市场的淡季,但2011年华侨城“万圣节”期间18天共接待游客100万,每天平均入园5.5万人,深圳世界之窗在10月31日“万圣节”当晚入园4万人,北京欢乐谷当天入园4.6万人、夜场入园2.4万人。可见,节日市场受淡旺季影响较小,人们的消费热情很高。

挖掘节庆承载的具体文化内涵

  任何一个节日都有符号化的标志性内容和载体,而内容和载体往往是约定俗成的。比如春节的红色对联和灯笼、每年变化的十二生肖、吃饺子逛庙会闹元宵等,就是节庆活动内容和载体的统一。随着时代的发展,也产生了新的表现形式,如短信拜年等等。而有些传统的载体也在变化之中,比如舞龙灯、逛庙会、划龙舟等,改变了形式或者搬进了特定的场所。这些特定的场所往往成为人流聚集的地方,也成为消费集中的区域。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使人们的节庆消费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很大局限。人们必须在集中的时间和集中的地点完成消费行为,造成人数高峰与消费高峰同步。

  由此可见,节庆文化消费要想出现高峰,必须考虑消费内容、载体、时间和空间的结合,这意味着节庆期间人们的消费是排他的,消费者在同一时间只能出现在一个地方,而且人潮总是会集中在少数几个地方。如何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争取消费者光临,就成为对商家的最大考验。笔者认为,最终决定人潮去向的还是内容和载体,商家最重要的是赢得消费者的认同。一般来说,节庆符号化最强的场所会成为消费者的首选。其次,能通过节庆符号创造更好氛围和消费附加值的场所会更有竞争力。此外,还应注意,节庆消费高峰后往往会迎来反差极大的消费淡季,如何应对也须早做打算。

发展节庆经济模式

  以春节文化消费为例,传统的逛庙会、看大戏等内容,随着城市公共空间的减少生活节奏的加快,已经和记忆中相去甚远了。但新的春节文化消费样式也在不断产生,特别是一线城市,看电影成为很多家庭的选择。贺岁片也就成为春节消费内容和载体转变的典型。1998年,冯小刚拍摄了中国内地第一部贺岁片《甲方乙方》。现在,贺岁片已经成为电影第一市场,票房过亿元的影片大都出自贺岁片。2010年仅12月一个月,4部贺岁片就取得12亿元票房。

  在发达国家,节庆经济模式相对完善。以圣诞节为例,1985年芬兰在拉毕省省会罗瓦涅米市建立起圣诞老人村,以标榜圣诞老人发祥地为主题,建立了节庆观光目的地,随后又陆续建立了10个分布在整个拉毕省以圣诞老人命名的旅游点。现在每年冬季来这个地处北极圈的圣诞老人村旅游的超过100万人。

  当前我国节庆经济的模式还处在传统与现代交替的变革过程中,但是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未来结合文化、旅游、娱乐和休闲产业发展节庆经济的前景和市场都将是十分巨大的。另外,以节庆经济带动起来的节庆策划等相关产业也将迎来绽开美丽花朵的春天。

(责任编辑:国新)
转载声明:谋思网转载此文的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表明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请读者自行甄别,以防风险。
推荐阅读
谋思资讯有部分内容或图片来源于互联网,内容和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问题敬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关于谋思网联系我们帮助中心服务条款隐私声明法律声明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0-2024 imos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