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服务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源于上海抓住了全球信息化的历史机遇。近年来,从软件业、电子商务、网络视听等新兴产业的出现,到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革命展露端倪,上海都能在短时间内作出应对,从财税、融资、人才、产业链整合等方面,打造最适宜的发展环境。目前,上海信息服务业拥有4个国家级基地,组建了一批产业联盟和公共服务平台,创新布局日趋完善,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尽管受金融危机影响,全球需求不振,但上海的软件出口额连年增长,去年增幅超过40%。
在上海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调整中,沪上第一支柱产业--信息产业也经历着“两条腿”的变化。2011年,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9.8%,其中信息产业中的服务业占5.8%,制造业占4%。而2005年时,信息服务业的这一比重仅为4.6%,2010年时也只有5.4%。而这每年零点几个百分点的渐变,不仅使信息服务业的“半边天”一步步大过了信息制造业,占比达60%左右,还使信息服务业在全市第三产业中的比重也增至9.96%。最新统计显示,去年申城共有规模以上信息服务企业4000家,从业人员达35.5万人,全年新增海内外上市企业11家,合计融资超百亿元。
软件是信息服务业的核心,去年营收1766.1亿元,连续多年同比增幅20%左右,并在继续“做新做强”。市经济信息化委介绍,全年平均每天认定1家以上的软件企业,平均每天登记10个左右的软件新品。截至去年底,沪上共有营收超亿元的软件企业192家,比上年增加42家,其中10%的企业超过了10亿元。即使在对外经济形势不佳情况下,全市软件出口额仍近16亿美元,同比增长逾四成。有关负责人表示,上海将进一步推进软件高端化,这些高端软件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在内的基础软件,用于轨道交通、智能电网等的工业软件,以及服务金融、贸易、航运等领域的信息系统和专业软件平台。
目前来看,信息服务业的前进脚步丝毫没有减缓的迹象。根据不久前本市出台的信息服务业“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该行业规模将达到6000亿元,2020年将跨过“万亿元”门槛。也就是说,行业年均20%的增幅有望再保持8-10年。可以说,届时上海经济结构将出现更引人瞩目的变化。
相关资讯 [ 关键词: 信息服务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