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思商学院 > 艺术·文化 > 正文

伊丽莎白·毕晓普:画如诗歌

2012-01-30 16:03来源:外滩画报作者:程晓筠字号:小

    《漆桶里的雏菊》

    伊丽莎白·毕晓普为美国桂冠诗人之一,其文学成就早已广为人知。鲜为人知的是,她还是一位极有功力的画家。这是由于性格中自谦的一面,毕肖普很少标榜自己的艺术家身份,她的画作绝大多数是水彩和水粉,透露出敏锐和极具原创性的艺术天赋。近日,纽约蒂博尔德纳吉画廊举行了一场名为“物件与幻象”的画展,外界首次得以一窥毕晓普作为画家的一面。

    出生后仅8个月,毕晓普担任建筑商的父亲骤然去世,5岁时,母亲又进了精神病院。她的成长过程伴随着孤独与忧愁,但父亲留下的丰厚遗产令她衣食无忧,还能四处游历,喜欢一个地方,就留下来住一阵,厌了再去下一站。旅行之外,毕晓普爱好收集艺术品,其藏品中有一座亚历山大·考尔德的动态雕塑作品;她买过一件库特·史威特的拼贴画,送给后来为她自杀身亡的巴西女友洛塔。在毕晓普的诗歌和私人信件中常提到自己对于艺术的热爱,正是这种爱促使她拿起了画笔。她的诗集《The Complete Poems》、散文集《 The Collected Prose》以及书信集《One Art》,封面都出自她本人之手。

    毕肖普画作目前存世的不过40件左右,此次展出的画作皆是她送给朋友和情人的礼物,她生前并未预计它们有一天会被公开展出。从手法上看,毕肖普画起来十分自信、流畅,不存在什么试探性--线条可能有时会显得波动,但充满力量,足以支配整幅作品。从1938年到1942年,她居住在佛罗里达州基韦斯特岛上,她和同样是“富二代”的女友露易丝在那里一起买了一栋房子,期间完成了《哈里斯学校》、《漆桶里的雏菊》作品,这些画作构图大胆,笔触熟练。

    与其诗作一样,毕肖普的画作尺寸都不大,大约都是8英寸正方,但细节十分生动,又常常能在视角上给你带来一种突然的、眩晕的变化。例如在《摆有烛台的桌子》中,印花桌布上摆放的物件,那种姿态给人的感觉是它们正处于一种两者兼有的状态,像是要不停地从桌上滑落,又像是要永远静止在那里,正如她诗歌中跨行突然被打破的手法,同样能将你带到另一个意想不到的层面上。

    在绘画方面,毕晓普受到的影响来源广泛。她喜欢维亚尔、奥斯卡·柯克西卡,保罗·克利那种小小的、原始的画风对她也有很大影响。她曾在写给美国诗人詹姆斯·梅利尔的信中提到飞去安第斯山脉的打算:“你将会发现,那儿看上去和克利的画作有多么相像。”她的作品《巴西风景》画的是从她在巴西彼得罗波里斯的房子后廊看出去的风景,她和巴西女建筑师洛塔从1951年到1967年都住在那里,在此期间,她在给友人、著名诗人罗伯特·洛威尔的信中写道:“我正在经历人生中第一次极其幸福的生活。”毕晓普后来把《巴西风景》送给了某位朋友,并附注上:“这幅画足够大,如果你喜欢它的某个部分的话,大可以把那一块裁下来。”这说明了她的谦虚,但或许也暗合了她对于克利那种构图的借鉴,整幅画建立在多个互相分离的区块之上。

    在画风上,毕晓普刻意树立了一种持之以恒的风格。其作品中既无明显的新手痕迹,也没有从生疏到熟练的渐变趋势。她感到最惺惺相惜的三位艺术家——考尔德、史威特和约瑟夫·康奈尔的作品中都看不出传统意义上的所谓画功。对于毕肖普和她那一代人来说,现代主义本身强调的就是放弃炫技,因此才会有马蒂斯和毕加索,才会有诗人威廉·卡洛斯·威廉姆斯。所以,毕肖普画作中的这种前后一致性,摆脱了那种“要把鼻子画画好”的束缚。从她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早期画作中,例如《睡姿》和《室内的延长线》,可以看出她很清楚艺术的价值更多在于个人风格,而非精准的复制。这和她对于诗歌的看法是一脉相承的。

    著名艺术评论家Meyer Shapiro曾评价,毕肖普是在“用画家的眼睛写诗”,同样也可以说她是在“用诗人的眼睛作画”。毕肖普既喜欢大胆革新,也偏爱隐姓埋名。作为画家,虽然她的技巧有限,但却成功地实现了某种堪称本能的艺术价值。

(责任编辑:新不颖)
转载声明:谋思网转载此文的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表明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请读者自行甄别,以防风险。
推荐阅读
谋思资讯有部分内容或图片来源于互联网,内容和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问题敬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关于谋思网联系我们帮助中心服务条款隐私声明法律声明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0-2024 imos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