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思商学院 > 艺术·文化 > 正文

乐评人莱布雷希特 与书相依相生

2012-01-17 14:45来源:外滩画报字号:小

莱布雷希特在阁楼

    伦敦西北角,一个乔治亚时代风格的街区。整条街上几乎没有行人,安静得如同世外桃源。中国人最熟知的古典音乐乐评人莱布雷希特的家就在这里。老莱是犹太人,为了寻找犹太身份认同,他一毕业就到以色列待了7年,这一直是他无法割舍的主题。后来,他到电视台工作,直到有一天,他发现媒体已无法满足他个人对音乐评论的诉求,于是辞职专心做起了乐评人。

    一栋三层楼的白色房子,始建于1830年,带一个很大的前院,还有地下室,有点像过去的马厩。莱布雷希特一家1979年搬来这里,一住30几年。顶层的阁楼一直是他的书房,即便在太阳还不错的天气,阁楼也显得比较阴冷,但老莱说自己每天在这里待10-14个小时。

    “写东西是我的职业,我的手艺,就像音乐家每天都要练习,我每天都写作。”莱布雷希特的14本书都在这里写成。这些书被译成了13种语言,只译本就摆满了家里楼梯转角的一整面书墙。中文版里比较畅销的,是《谁杀了古典音乐》和《音乐逸事》。

    老莱的家很像书店或出版社仓库,满目几乎找不到一面墙上没有书架子,而书架子又全堆满了书。狭窄的楼梯也还贴满了一墙书的海报,以及莱布雷希特太太收藏的查令十字街的二手书市老照片。一楼的会客室全是小说,二楼的起居室是人物自传、表演艺术和文学评论;二楼有一间单独房间陈列了满墙二战时期的历史书籍,老莱解释说,那源于他的一个研究方向——西德时期艺术、音乐与权力的内在关系。

    老莱在每间房间都看书,阁楼是他写作的地方。他可以接受一间房间没有椅子,但没有书就会让他很难受。最近一年,老莱就买了50-100本新书。他说,他需要被书包围的凌乱感,这样才能工作。

    阁楼是老莱的主阵地——音乐,墙上渐渐出现了一些老版的磁带、CD和总谱。整个阁楼摆放着三张桌子,还有按照不同研究主题分类的一排排文件夹,那是助理的书桌。老莱自己的书桌就在一面天窗下,转头就可以看见无际的伦敦风景,视野一望平川,外加上安静的环境,让主人完全心无旁骛。

    书桌脚边,堆着整箱整箱的新唱片,还来不及开封,似乎等着他发表评论,“这里怎么都理不干净,所以我已经放弃了”。书桌对面是一整面墙的“马勒”,相比之下,别的作曲家则只是按照A-Z的次序占据了书桌侧面的一座墙。“马勒对我的事业有着非同小可的作用,所以我想抬起头就看到他。”

(责任编辑:新不颖)
转载声明:谋思网转载此文的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表明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请读者自行甄别,以防风险。
推荐阅读
谋思资讯有部分内容或图片来源于互联网,内容和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问题敬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关于谋思网联系我们帮助中心服务条款隐私声明法律声明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0-2024 imos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