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作孚箴言录》
清末以来的中国,出现了无数堪称人生楷模的圣贤、仁者、志士。这些人立身处世之正念、正信、正精进,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人望之难以企及的高标。直到今天,市场经济如此发达、公民社会如此繁杂之际,我们仍要不断地挖掘、推出历史人物的当下意义,以满足我们当代人生自我完善的需要,即“发潜德之光,以风世耳”。
在民国这一特定历史时段,卢作孚用现代的眼光结合中国古老思维的精髓,实践着使中国现代化的理想。他瞄准的目标就是改变依赖关系,由个人依赖家庭、亲戚、朋友,转向依赖事业,由依赖事业进而依赖社会,形成一种个人离不开事业,事业离不开社会,同时,社会也离不开事业,事业也离不开个人的相互依存、共荣共损的新世界。
卢作孚具有一个现代管理者必备的素质,就是数学很好。工业革命以来,现代工商社会的一个特征,就是全国进入数字化的管理系统。卢作孚本能地认识到这一新的潮流,在各种场合都尽量应用数字管理。最杰出的表现,就是他在抗战中指挥被誉为“中国敦刻尔克”的宜昌大撤退时采用的“三段式航行”和临危受命担任第一任全国粮食局长时运用的“几何运粮法”。
办实业,有“民生公司”;搞建设,有北碚小镇;抗战保国,有“宜昌大撤退”。这些功德广为人们赞赏,但它们仅仅是“流”,而不是“源”。这些成功,源于卢作孚对本土文化深入血脉的领悟,对全球局势、中国国情、四川省情,包括对自然环境和社会人际关系的把握和应用。他不仅谙熟过去的脉络,也精通当今有效的治理办法,还顾及了明日会衍生的后果,所以可以把脉准确,对症下药,再难的局面也都处理得犹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
在中国民族工业的四大代表中,范旭东毕业于日本京都帝国大学化学系,张謇是前清状元,张之洞是前清进士、朝廷重臣,只有卢作孚没进过大学,人称小学博士。尽管如此,他对东西方文化科学知识充满兴趣,甚至在四五十岁的时候还提升了英语水平,能通读英文版的《丘吉尔传》和《罗斯福传》,他依凭的不是本本和教条,而是对大自然的敬畏和领悟,是从实践中总结的真知灼见。
如今,我们的企业家开口闭口都是德鲁克、盖茨、索罗斯、松下……我们的知识人笔下多是哈耶克、哈贝马斯、哈威尔、斯特劳斯、施密特……我们的市场消费也多是卡耐基人生哲理箴言、罗兰小语、刘墉经典语录……人们就这样迷失其中,乐而忘返,找不到自己的来处和去处。这种守着金饭碗仍要向外讨饭吃的情形,似乎一时难以改变。要打通我们跟自家传统文化的隔膜,回到民国几乎是不二法门。一句话,回到民国是回到自家经典的方便之门,比如看看卢作孚留下的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