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思商学院 > 艺术·文化 > 正文

放映机下的变革:电影时代已经消逝?

2011-12-27 11:43来源:外滩画报作者:A.O.Scott字号:小

   

传统胶片放映机

    电影的制作与发行正处于划时代的转型期,一切都面临迅疾的数字化进程。如果你去电影院,你很难再看到传统意义上的电影。拷贝和胶卷,已被硬盘和电子文件所取代,而传统电影的那些物质化标识--比如光透过胶片产生的颗粒感、胶片齿孔定位时偶尔产生的轻微颤动,还有放映机的嗒嗒作响,都已几乎成为历史。影片通过网络,投射到你客厅或手中的屏幕上。如今的电影都是数字化拍摄和放映,甚至数字化发行。

    这些改变点燃了热情,造成了困惑,也激起些许哀鸣。著名影评人罗杰-艾伯特也在自己的博客上发布了一篇名为《电影的突然死亡》的文章。文中,艾伯特先生感叹大势已去:“虽然我希望胶片电影能够延续下去,但数字影像已经主宰了电影领域。”他还挖苦性地为胶片电影放映机写起了挽歌,说它和打字机、唱片机都象征着落伍的现代化产物。对于电影技术改变的失落感,很难回避,却更难反驳。与其说抱怨者带有批判的姿态,亦或有什么深刻的历史见地,不如说是由于比较新老电影,再加上自己的主观喜好而心生的落寞之情。那个年代,明星更光辉夺目,编剧更尖锐犀利,故事更令人信服,影评也更有影响力。

    电影是否注定就是过去的产物?如今我们的电影是否都在昔日的辉煌下显得黯然失色呢?鲍林-卡尔写的散文及评论集《电影时代》(TheAgeofMovies),戴夫-科尔的《当电影还重要的年代》(WhenMoviesMattered),所谓的“时代”即上世纪5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早期。两本书的书名,似乎就暗示了作者的怀旧偏好,“电影时代”显然不是当下,当下的电影也显然不再重要。

    和过去相比,我们能接触到更多更广的老电影。以前,人们通过影迷俱乐部和校园电影社区,观看那些已磨损的老片录像带;如今,这些电影被转制成效果更清晰的DVD和蓝光影碟。这无疑是种进步,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经典影片了。然而,随着观众与经典影片的距离拉进,当下的影片就更加贬值了。那些“标准收藏”(CriterionCollection)和“华纳兄弟”(WarnerBrothers)推出的小津安二郎、罗西里尼、西部片、黑色电影、先锋派作品集,仿佛在架子上冷冷地凝视你,责备只想看一集《现代家庭》(ModernFamily)或《无聊致死》(Boredtodeath)的你,为什么不把精力放在那些已经历过时间考验、更值得看的电影身上呢?

    无论怎么看,弃旧从新似乎都不是正确的选择。你可以说那是对新事物不带批判地接受,对传统的漠视,对经典的无视。但不看新片,也可能让你因为有失公允的评价标准,错过身边的新经典。当然,如今没有哪位影星能诠释出亨弗莱。鲍嘉那样玩世不恭的硬汉形象,也没有人能与贝蒂·戴维斯那熠熠生辉的形象相媲美,毫无疑问,如今的电影也不会像以前的电影看上去或听上去那样。问题是,为什么它们要像以前那样呢?每一种艺术形式上的改变,都会引起爱好者的不适。但每一门艺术都有足够的能力承受和吸收这些改变,也都会在日后证明,那些过往的消极论断是如何大错特错。

    电影比其它艺术形式要年轻的多,其他艺术可都经历过跨世纪的兴衰、融合和变革。不过,电影身上的某种现代特性,使得它格外容易让人担心它的退化。电影镜头在捕捉现实世界、记录事件发生及展现未来影像方面,有着很不可思议的能力。可当观众看到电影画面的时候,它已属于过去。电影变革的突兀性,往往在放映机的投射下会被放大。

    其实,怀旧是看电影的一个本质特点,从一开始即是如此。声音的出现,无疑代表了电影的第一次死亡,可电影挺了过来,就像后来它挺住了电视、VCR等每一次新事物的威胁。10年、20年或50年前,也肯定有人抱怨“不再有像以前那样的电影了”,就像现在一样。因此它们也一定会从当下的剧变中挺过来。

(责任编辑:新不颖)
转载声明:谋思网转载此文的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表明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请读者自行甄别,以防风险。
推荐阅读
谋思资讯有部分内容或图片来源于互联网,内容和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问题敬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关于谋思网联系我们帮助中心服务条款隐私声明法律声明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0-2024 imos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