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美国驻华使馆发布PM2.5数据后,PM2.5便成为近期公众热议的一个词。PM是英文颗粒物的缩写,PM2.5是直径等于或小于2.5微米的极细颗粒物,相当于一根头发丝截面的1/20,可被直接吸入肺泡,其中的毒物可直接融入血液,造成DNA损伤,临床主要表现为呼吸系统与心血管疾病。这种颗粒物虽不为肉眼所见,却可变蓝天为灰霾,北京频繁出现灰霾天的元凶正是PM2.5。
PM2.5的源头主要包括光化学烟雾、燃煤、生物质燃烧、机动车排放、有机物污染等。除了欧美、日本、印度等少数国家将其纳入监测标准外,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包括中国都迟迟未有动作。在去年九月美国航空航天局公布的全球空气质量地图上,北非和中国北部成为PM2.5的最重污染区,中国华北地区PM2.5值甚至超过撒哈拉沙漠。目前中国城市PM2.5的污染状况超过美国标准的2-8倍。
然而,现在中国北方空气质量监控仅监测至PM10,且PM10的治理也未尽人意。尽管北京师范大学大气环境研究中心主任庄国顺曾在采访中表示,我国治理PM2.5污染在技术、仪器方面都不是问题——环境保护部最近发布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征求意见稿制定的中国首个PM2.5标准,却推迟至四年后的2016年1月1日执行。究竟推迟的原因为何?很简单,环境所付出的代价自然是为经济埋单。
环境与经济利益的矛盾实际是无法调和的,因为事实上人们对利益不计后果的贪婪无可避免。制定PM2.5排放标准的背后,是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城市布局和消费结构的巨大调整。电力、石化、钢铁、煤炭、有色冶金、建材这些支撑国家经济命脉的大型企业,正是PM2.5重型污染源。即使1997年最早制定PM2.5监测标准的美国,也为此标准的制定博弈了近二十年:反对的声音来自企业家、产业部门甚至政府,因为治理PM2.5意味着企业与社会要付出更高的成本。
尽管环境与经济利益矛盾无法调和,却可以缓和。尽管在治理PM2.5上船大难掉头,但即使这一过程艰难,也比触礁沉没要好。等到环境问题积重难返,贪婪酿成的苦果最终要人类自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