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资讯 > 教育培训 > 正文

大学生就业焦虑 须警惕求职培训陷阱

2011-12-16 14:48来源:新华网字号:小

  12月16日消息,现在是高校大学生就业高峰期,但是不少大学生因“就业焦虑”上了职业培训机构的当,掉入培训机构精心设计的“收钱不给培训、退款说你违约”的陷阱。

  近期,北京、南京、上海、杭州等地接连发生大学生与“求职培训机构”纠纷事件。面对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上当,上海大学副校长无奈之下向媒体求援,希望揭露相关机构精心布下的“忽悠阵”。为此,记者追踪调查。

精心设计“五步连环”陷阱

  近期,一些上海大学生被一家打着“转折号”教育品牌旗号的培训机构“忽悠”了,交出高额学费,却得不到对方承诺的“培训”,有的学生连基本生活费都被“吸干”了。

  当事人上海大学学生小林说,10月16日,她接到一个陌生来电,声称自己被选中参加一项“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培训计划。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她来到位于上海光大会展中心的培训机构所在地。小林说,她被带到小隔间与“课程顾问”聊天,“顾问”董某对大学生活的了解,令她的戒备心逐渐放下来。“他像哥哥一样,说我在职业规划上有些缺陷,劝我选择一个求职培训套餐,并签署了协议书,从下午一直谈到晚上十点多。”为了提升择业能力,小林购买了培训套餐。“先要交1999元(协议总价3299元)的训练费,但当时我没带那么多钱。他们不但刷光我卡里的1300元,还专门派人跟回学校收走余款。”

  蹊跷的是,缴费几周后小林再给那个“像哥哥一样”的员工打电话,对方却不“热情”了,而且她购买的“培训课程”也没了踪影。感觉被骗,小林要求退款。该公司就拿出双方签署的《就业实训服务协议书》,告知退款需扣除原本减免的手续费,包括“建档费”500元、“测评费”300元等,并缴纳协议总价款30%的违约金。“这意味着即使我拿到退款,也已所剩无几。”

  在追踪采访中,记者发现了几十名像小林一样遭遇的上海大学生,涉及上海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等多所高校。这些大学生“晕晕乎乎”购买培训套餐少则千元,多则近万元,还有大学生为此借债。

  一名“上当”大学生小仇说:“交了两千元,居然就上了一次课,还是在一个公园里进行所谓拓展训练。之后就是不断找去谈心,要求再缴‘套餐升级费’,简直太坑人。”

  记者调查发现,“求职培训机构”欺骗大学生主要采用“五步法”:首先通过街头调查或通过高校团委、学生会的安排到校内宣讲,获得学生个人信息;接着以“幸运地被选中”等理由单独约见学生,通过谈心等方法博得信任;第三步是“轮番轰炸”给学生“洗脑”,顺势要求学生选择各种“套餐”;第四步是让学生签订“协议”,乖乖交钱;最后再通过“协议圈套”让学生掉入“花钱无培训、退款没有门”的陷阱。

培训机构真面目

  针对大学生投诉,记者找到转折号(中国)教育机构营销总监盛永兵。他表示,该机构总部设在南京,主营教育培训、出国留学咨询等。在上海与大学生发生纠纷的“上海感叹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是其加盟机构,由于存在管理瑕疵、员工素质不高和服务不到位等情况,导致与大学生产生“误会”。

  记者发现,这家叫“转折号”的就业培训机构的体系非常复杂。2009年,一个叫黄峰的人在南京注册一系列公司,品牌包括“转折号”“感叹号”“波浪号”等,业务涉及大学生求职培训、公务员招考培训等,并在外地收钱发展加盟机构。

  上海感叹号公司就是南京感叹号公司的加盟机构。正是由于这种复杂的结构,让想维权的学生“一头雾水”,到底该找谁“讨公道”都弄不清。

  记者拿到这家公司提供的协议书,发现其中“精心设套”.该协议书文本写道:“甲方(指培训机构)提供的能力培训和考证服务的主要内容和形式由甲方规定,甲方有权对课程安排做适当调整。”“本协议生效后,课程培训开始前,乙方(指大学生)要求解除协议的,甲方可以要求乙方承担违约金,并扣除手续费(建档费、检测费)后退款。”

  对此,上海市律师协会民事业务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刘巍嵩指出,该培训机构与学生之间的合同关系问题很多:首先,协议书作为合同需依法约定履行期限、培训内容等,但这份协议里却没有。其次,收款凭证必须是发票。这家机构给学生出具的只是收据,“出纳”“经办”处竟随便写个英文名字或姓氏,存在偷税嫌疑。

  最重要的是,在我国开办教育培训机构需经教育主管部门许可,并获得专业执照。而这类机构并不具备相关主体资质。“说白了就是无证经营,主管部门可以查处。”有关专家说。

  据悉,目前相关大学和当事学生正征询律师意见,准备集体维权。

  记者从上海市工商部门证实,上海感叹号公司于今年5月期间因超经营范围和虚假宣传已被立案查处。而另一家准备“故伎重演”的“上海转折号文化咨询有限公司”目前正处于核名阶段,上海地方工商部门已对其设置监控措施,采取发布警示标志等予以提醒。

大学生为什么“上钩”引发深思

  “求职培训机构”手段并不高,但却能让高智商大学生屡屡“上钩”,令人深思。

  记者采访发现,“上钩”大学生多来自中低收入甚至贫困家庭,而且刚进校新生居多,按理其主要压力应是学习,而非就业,但他们却怀有强烈的“就业焦虑”。

  “上当”学生小施来自云南,她坦言:“对我来说上大学就是为找好工作,帮家里翻身,但怕没有关系也没有机会。而培训公司说会帮我系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考取职业能力证书,并推荐到500强企业实习或就业,就迷迷糊糊交了钱。”

  “这一问题暴露了大学生中存在的‘就业焦虑’情绪。”上海市城市科技学校校长张巨浪说,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突出,加之高校就业教育乏力,难以帮助学生完成从“象牙塔”到“职场”的转变,客观上加剧了学生的“就业焦虑”。

  另一方面,寻求就业指导不求助学校却“乱投医”,说明一些大学生对高校就业服务的认知度、信任度不高。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徐家仪说,目前高校把学生就业工作看得很重,但不少学生不相信靠学校能找到好工作,宁愿自己“找路子”,难免“误入歧途”,这种现象应引起高校和教育部门的反思。

  值得警惕的是,一些“骗钱”求职培训公司竟能公然进大学“宣讲”,凸现了高校内部管理漏洞。“这次事件给我们很大的教训,完善学校管理刻不容缓。”上海大学副校长叶志明说。

   大学生面临找工作难免会有些焦虑,这时候要多和同学以及指导老师沟通,即使选择培训机构也要选择正规的,口碑好的进行专业培训,同时签订合同的时候要仔细查看各个条款,交钱等走正规程序。

(责任编辑:赵欣)
转载声明:谋思网转载此文的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表明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请读者自行甄别,以防风险。
推荐阅读
谋思资讯有部分内容或图片来源于互联网,内容和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问题敬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关于谋思网联系我们帮助中心服务条款隐私声明法律声明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0-2024 imos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