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物自居——“公司靠我的名气”
刘成学的是服装设计专业,在学校时一直很用功,成绩也不错,毕业后被一家大型服装公司的老板选中,待遇也很理想。
入职以后,小刘没让老板失望,设计出一系列时尚服装,在展销会上得到了众多客户的青睐,也签下了不少大订单。
几年下来,刘成接连拿下了好几次大型服装设计大赛的奖项,在业内已是小有名气。公司上下的大小方案都要他参与,重大的项目老板更是直接授权他独立完成。在刘成看来,公司已经离不开他了。但工作归工作,他在职务上却始终没有得到提拔,这让刘成非常委屈,“公司能有现在那么大的成绩,几乎都是靠我在业内的名气,大的案子都得我出马。”
有了这样的怨气,再接到任务时,他就渐渐摆起了架子,有意拖延任务完成的期限,有时甚至表现出不乐意做的情绪,还时不时地将别的公司打算挖走他的信息透露给老板。
一次,公司来了个大客户,正赶上刘成生病请假。碰巧这个客户是刘成的老主顾,他以为老板一定会打电话叫他回去,可谁知道,等他上班才发现,没有他,设计团队的其他同事照样完成得很出色,还得到了客户的认可。
后来老板找到刘成,“因为你之前的确做出过很大的成绩,所以我和其他同事都对你敬重三分,也希望你的才华能对公司有帮助。但这并不意味着公司没有你不行,别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了。以你现在的状态,如果想跳槽的话,我也不会挽留你。”
倚老卖老——“我当年如何”
老吴是公司的业务主管,工作认真负责,管理能力强,带新人也是尽职尽责。在公司里,他算是元老了,但他并没因此而得到提升,当初与他一起从基层打拼的兄弟们,如今有的已经升为大区主管、有的任职部门经理,只有他工作八年了,还是原地踏步。
去年,老吴本以为自己可以提升为业务部经理,没想到年初时,业务部“空降”一个经理,这让老吴心里非常不平衡,加上这位经理阅历浅、年龄比老吴小很多,这让老吴心里更不是滋味。
经理刚上任不久,部门接到一项业务,正好由老吴负责。这项业务涉及新老两方面的客户,经理的意思是,以老客户为主,按照他们的要求修改合同内容,新客户那边事先做好铺垫。经理的理念是:维护比发展更重要。而老吴则认为,应该照顾新客户的想法,毕竟老客户与公司比较熟,凡事都可以理解。在这个问题上,老吴与经理不能达成一致。
经理与老吴交谈多次后,老吴显得不耐烦了,脱口而出:“不要用你那套教我,我打天下的时候,你还不知道‘业务’是个什么概念呢!我当初打拼时,就是这么过来的!”碍于老吴年龄大,对公司又有一定的贡献,经理也不好说什么,最后还是按照老吴的方案行事。然而,从最终的结果看,还是经理说的对,虽然老吴的方案没有给业务带来损失,但收效不大。
除了跟经理“卖老”外,老吴总是喜欢用他的经验“教导”年轻的同事和他的徒弟。每当同事遇到难题时,老吴总是很热心地告诉同事应该怎样做,但最后总是忘不了说一句:想当初我如何如何做,当时的老板怎样对我刮目相看。虽然老吴没有恶意,但这样的话说多了,也会让人反感。
去年年底,老吴的全年考核业绩又名列前茅,但在今年年初的升职人员名单中,还是没有找到老吴的名字。“不是老吴工作不好,可他总是把‘当初我如何如何’挂在嘴上,让人受不了。”老吴的同事陈军说,“他工作八年得不到提升,跟他平时说话的方式有很大关系。我们也善意地提醒过他,可他还是这样。”
专家指导:过度表现讨人厌
“总把功劳挂在嘴上,或是以‘大人物’自居,其实也属于过度表现的问题。”专家表示。办公室里,人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性评价,让自己的能力得到凸显,因此都会不自觉地维护自己的形象和尊严。但如果你的语言过分地显示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无形之中就会让别人产生挑战、轻视、排斥的心理,甚至是敌意,这对一个人在职场中的生存是非常不利的。
专家认为,表现自己并没错,但要分场合、分方式。在同事之间的交往上,相互之间理应是平等和互惠的,正所谓“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而那些妄自尊大,高看自己、小看别人,过分自负的人,最终只能在交往中使自己走到孤立无援的地步,被别人敬而远之,甚至厌而远之。
没有人能孤立的存在,你做出的成绩背后必然有其它同事的帮助和配合,只一味宣扬自己,抹杀其他人的成绩,只会落得“孤家寡人”的地步。
人生活在社会中,不能脱离团队和对手单打独斗。要看到团队其他成员的存在,学会依靠大家、依靠集体,才能产生包容。只有当你说我们是最棒的时候,别人才会说,不,你才是最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