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资讯 > 会展服务 > 正文

会展经济假繁荣 存在“水分”被质疑

2011-12-08 13:48来源:中国贸易报字号:小

  中国各级政府近年来一直在热火朝天地发展会展经济,各地承办会议展览的数量也呈现增长趋势,对当地经济的发展起了拉动作用。但是,数量繁多的会议、展览却隐藏着人们对其质量的质疑。

  业内人士认为,看似繁荣的中国会议经济存在“水分”,要挤干“水分”才能看见会议经济的真效益。也有网友质疑,举办会议将消耗更多的社会财富,表面上形势大好的会议经济犹如反复开挖的城市道路,只是一种自产自销和自娱自乐。

  首部《中国会议蓝皮书》统计数据表明,中国每年举办会议高达几千万个,年均增长20%,会议经济年产值达万亿元。这一统计数据的发布,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关注。有财经界人士表示,目前国内很多会议和论坛注重形式,内容重复,最终实效大打折扣。

  对此,北京国际会议展览业协会常务秘书长张羚认为,尽管中国会议数量看上去基数很大,但中国还没有国际知名的会议品牌。这与中国会议从业人员素质有很大的关系。客观地说,会议接待上还比较原始,承办方提出的会议方案还有待完美。

  与展览业没有全国性主管机构一样,会议业至今也没有统一的管理协调机构。如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一线城市,尽管会议业的增长已经超过展览业,但仍然没有来自城市主管部门的统计数据。

  为调查采访上海会议业发展现状,本报记者分别致电上海旅游事业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上海旅委)和上海市商务委员会(以下简称上海商委)。上海旅委相关人员表示,上海旅委只有其参与合作过的相关会议的数据,没有上海举办会议的相关数据,要了解上海市举办会议的相关信息需要和上海商委联系。上海商委有关人员表示,没有相关数据,但上海会议数量的增长是肯定的。

  与上海情况相同,广州会议业也没有相关的统计数据。广州大学教授刘松萍在接受本报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目前广州的会议业还处于自然发展的过程,承办国际会议的数量,没有北京和上海的多。据她了解,还没有政府或者相关协会对会议业的发展进行过统一的协调和管理。

  与北京和广州不同,早在2006年,上海旅游局在全国启动了“会议大使”项目,“会议大使”涉及不同行业。近年来,上海“会议大使”的作用日益显现,举办的国际协会会议数量和质量以及国际排名逐年上升。

  在欧洲,宣传城市环境的职责是由国家会议局或者旅游局承担的。尽管中国也有国家旅游局,但中国的旅游局与美国的会议及旅游局(CVB)在职能和运作模式上有着很大的不同。在中国的会议产业链中,各类会议酒店必须要靠自身的力量,在偌大的国际会议市场上,争取属于自己的业务份额,而且很多时候还要承担一部分本应该由地方政府承担的会议城市形象宣传工作。

  国家会议中心总经理刘海莹曾呼吁,成立全国性的会议协同机构。在他看来,在申办国际性大型会议项目时,国家级会议局往往比某一个行业协会或院校更具有号召力。

  上述财经人士指出:“目前,国内很多会议和论坛以注重形式为主,内容重复,最终实效也大打折扣。比如,参会嘉宾往往集中于热点学者专家,他们虽然拥有媒体强势话语权,但过多参会,其言论往往缺乏新意,与会内容只是不断重复而已。至于一些招商会议,现场很多签约仪式更是‘水分’很大,甚至经常把已签甚至开始实施的项目重新拿到会场上举行签约仪式。”

  该人士还指出,不少会议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与一些地方政府粉饰政绩的意图相关,这不仅扭曲了会展经济发展的本质,也是会议经济泡沫泛滥的根源所在。比如各地几乎都有类似“会展中心”的项目推出,这些项目多以拉动商业地产、推动会展经济为目的,但各地由于定位不同和发展阶段各异,加之新建会场租金费用昂贵,因而很多会展中心无法吸引到真正的会展项目。很多地方政府面对长期空着的会场,开始转变角色参与其中,直接或间接成为很多会展项目的发起者。以“指导”、“发起”,甚至直接以“主办”、“承办”的名义办各类会议论坛,大量并不符合市场规则的会展项目也随之而生。

  会展经济作为重点发展的现代服务业,一直备受关注。我们要时刻警惕会展泡沫的出现,避免重复办展现象等问题的发生。

(责任编辑:新不颖)
转载声明:谋思网转载此文的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表明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请读者自行甄别,以防风险。
推荐阅读
谋思资讯有部分内容或图片来源于互联网,内容和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问题敬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关于谋思网联系我们帮助中心服务条款隐私声明法律声明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0-2024 imos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