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思商学院 > 人力资源 > 正文

打破金融杠杆桎梏 走入人才资本时代

2011-12-06 11:58来源:《IT经理世界》字号:小

    硬资本时代终结在即,人才资本时代将至。人才资产指的是人才储备的知识资产。知识资产包括技能、远见卓识、执行力、性格优势等。中国企业一直着力于规模、设备、品牌、资金、商业模式等硬资产的探索,却把人才当做硬资产的配件。“重物轻人”的观点一度成为许多企业家的共识。

    而如今,建立在劳动力成本优势上的中国模式将无以为继,转型升级已到了十分紧迫的当口。中国企业乃至中国模式转型升级的关键在于,能否成功地将劳动力成本优势转换成人才资本优势。没有人才,在流动性过剩的中国,资本将远离实业,涌入股市、期货、房产等投机领域,导致中国经济的严重杠杆化和泡沫化,贫富差距会持续恶化,内需会不断被掏空。现有模式的中国经济将走向衰败甚至是崩溃。

    德意志银行的《中国、印度及全球人才短缺报告》的两个结论令人震撼:一是全球储蓄过剩、流动性过剩和产能过剩的局面将持续恶化到2015年。中国的储蓄率居高不下,印度和美国的储蓄率将持续上扬。便宜的资本(投资和热钱)将长期充斥新兴国家。二是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下游的统治地位将逐步由人口红利依然旺盛的印度、越南等国接盘,这个趋势在2015后将会大大提速。2015年中国的劳动力人口将达到顶峰,9.98亿人,而印度劳动力人口增长的趋势将一直持续到2040年,达到11亿人。

    企业界对人才资产的忽视,加之中国教育的落后,造成了今日中国人才资产严重短缺的局面。一直在“劳动力市场是买方市场”的结论上高枕无忧的企业家到了梦醒时分,人才危机在中国这个人口大国已然非常严峻。根据麦肯锡的《新兴市场人才报告》,中国工程和金融方面的毕业生只有10%左右具备全球化企业的雇用价值。中国大学生往往拥有过度的理论知识而缺乏在实际工作环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死记硬背没有操作经验的人不被雇主看好。中国本土的MBA毕业生只有少于20%的能够胜任管理工作。人才的极度短缺将严重阻碍中国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

    比如,在人才短缺约束下,中国IT服务业总收入中高附加值的跨国服务收入只占10%,而印度的这个比例是75%,而且中国的跨国IT服务中65%来源于附加值较低的日本,不像印度那样对高附加值的欧美市场具有垄断地位。中国大学每年只能生产16万能够在全球化背景下工作的技术人员,90%左右的工程系毕业生由于英语水平和实际工作经验的欠缺而无法有效地提供跨国IT服务。   

    由于公权力可以对资金等经济资源进行大规模的不合理分配,可以对规模、品牌、商业模式进行严重扭曲,人才资产的优势却是难以抹杀和强制分配的,企业对公权力寻租的需求也将大大降低。把企业发展的杠杆建立在人才资产之上,不但别的企业难以复制,而且还将打造出无论经济繁荣或萧条都风雨无阻的商业模式。

    曾被人形容是制造业大象的IBM正因为人才资产成功转型。抛弃制造业后,富可敌国的IBM致力发展出一套秘密武器——人才资产经营系统(MOT),是一个把商业模式、业务计划和人才战略整合在一起制定实施的平台。IBM制订了专门的术语对此进行标准化的描述,然后通过数据库进行可视化的统筹规划维护和增值。在MOT的平台上平行互动地制订业务计划和人才计划,通过业务业绩和人才资产的维护增值业绩的对照评估企业和领导者的业绩。MOT把人才在价值链中做大做强所面临的障碍作为企业管理创新的引擎,把人才的成长价值、情感价值、认同价值、经济价值完全整合到了企业的价值链当中。为了把知识资产无限放大复制,IBM还建立了“导师制度”,让人才把自己的知识技能等传输给后辈,传输的业绩将作为人才升迁增值的重要依据。

    人才资产的突破将创造出一个数量可观的中产阶层,成为缓和贫富差距拉动内需的捷径。人才资产也是企业可持续性发展最强有力的杠杆,资本将无需严重依赖金融杠杆。因此,中国如果能够突破人才资产瓶颈,其意义将远远大于产业结构的升级。

(责任编辑:新不颖)
转载声明:谋思网转载此文的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表明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请读者自行甄别,以防风险。
推荐阅读
谋思资讯有部分内容或图片来源于互联网,内容和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问题敬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关于谋思网联系我们帮助中心服务条款隐私声明法律声明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0-2024 imos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