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长亮,现任教于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曾就职于省级设计研究院高级建筑师、注册室内建筑师,有多年从事建筑室内环境艺术与教学理论研究经验,2004年获“中国百名优秀室内建筑师”称号。
日前,记者采访了周长亮教授,听他畅谈了其多年从事室内设计实践与理论教学研究的心得。
空间设计师、教授周长亮
结缘建筑室内设计
记者:请问您最初是如何与室内设计结缘的?
周长亮:我在80年代初先是从事装潢设计(工艺美术类),考入大学后,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选择了学习建筑装饰设计专业。当时,国家的室内设计刚刚兴起,社会对这个行业有很多的需求,于是我就开始学习室内外环境设计。
记者:您多年从事建筑室内设计,一直以来的设计理念是什么?您最满意的设计项目是什么?
周长亮:建筑是科技与设计艺术的结合,以物质技术为表现基础,以艺术设计为表现形式,体现“以人为主、物为人用”的观点。这些年,我做过一些建筑和室内设计,像山东科技馆发明馆,上海山东齐鲁大厦室内装修,最近做的是山东保龄宝生物科技楼建筑及室内设计,目前还没有完全满意的,毕竟艺术设计无止境!主导思想主要是本着“具体环境,具体设计,具体发挥”的宗旨,环境的整体性、空间的艺术性是这些设计创作项目的设计思想。从艺术设计理念的角度上讲,我认为是“从传统而来,向时代中去”。
记者:在进行一项室内设计工程时,遇到设计理念和客户的个人喜好不一致的情况,您认为设计师应有自己的个人坚持还是完全服从客户的设计要求?如何让自己的设计理念得到客户的认可?
周长亮:设计师应当有自己一定的坚持。我所接触的一些甲方,有些是有较好的欣赏水平,但是也有一些抱着“我掏钱就得听我的”的思想。这样的情况设计师就应该去引导他们。而不能走向“设计师已经做的非常完善,不听我的不行”的误区中。设计师首先要用图纸说话,要给客户耐心的解释,设计师不但要会“做”,而且要会“说”,也就是创意设计能力与语言表达(沟通)能力。建议一般要根据客户的欣赏角度与财力水平加之引导,同时体现创新意识,从设计艺术角度来完善它,满足了客户,完善了自己。
兼顾室内设计的双重属性
记者:在进行项目创作时,您认为建筑的文化属性重要吗?还是更倾向于其功能性?
周长亮:从专业角度说,这两者都重要。在文化属性与功能性都应当注意到。当然这两者的关注的结合点,就是设计师的一个亮点。它是功能与形式的结合,既不能单独的孤立艺术形式,也不能单独的孤立使用功能。首先建筑的文化属性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国家、地域、城市都要有建筑的文化属性,也即文化内涵的延展过程,风格追求、文化意趣的追求才是。它是城市的记忆,人们对“美的生活”的追求,民众整体素质的提高。第二种提法中的“居住的容器”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但功能始终是设计中考虑的一个主要内容。关键是要将功能转化为功能空间的美、技术结构的美、材料色彩的美。这时,功能美与艺术美融为一体,有时偏向使用功能,有时偏向艺术精神(生理与心理设计),自然就建立起由(文化)属性内容的设计来了。
记者:您认为中国古典建筑的精神是什么?这些设计思想如何应用到当代的设计实践中?
周长亮:首先是体现在空间上,不论从皇宫建筑,或是园林建筑,还是宗教建筑,都注重了对空间尺度视觉美感,远观、中观、近观设计环境的营造,整体与细节空间设计之美和丰厚的文化精神及文化意趣的体现。对其应用,主要是对它的精神的应用,包括文化层面上和空间变换相结合,取其设计思想内涵,“从传统中来,向时代中去”。如空间视觉的变换、空间抑与扬的结合,空间隔断、罩的处理等,还有设计构件的重组、解构、凝练出来空间文化意趣。当然,在创作建筑与室内设计时,环境的整体性、空间的艺术性、视觉、心理、情感等势必要整体把握。我想这就是环境艺术设计的精神体现。
记者:您认为国外设计师所设计的标志性建筑是否造成对中国本土文化的冲击?
周长亮:要真正的表达我们民族特色的理念,肯定是我们更有优势。对于本土化,他们也在尝试着做。比如在形态、造型构建和色彩上等等。如故宫墙上的中国红颜色。当然相对与文化设计来说,他们在技术设计上表达的更淋漓尽致一些。在中国地区如奥林匹克公园环境建筑设计、地铁八号线站建筑创意及装饰等。至于对本土文化的冲击,我觉得倒是没有那么严重。记得国家大剧院建造的时候,有一部分研究中国传统的设计师反对,双方争执不下,不过后来还是坚持了国外设计师的方案。我想这样也是对的,因为我们国家从艺术设计理念上需要进步,从材料上也要进步,从技术上更要进步。争取与国际接轨,关键是控制好城市的宏观(远期)规划。你像国家大剧院、鸟巢、水立方,在国际上都是有一定影响力的建筑。再者,对于设计创作的繁荣来说,并不是要抱住自己民族的这一个路子去走,多方面的设计尝试是百花齐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