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资讯 > IT通信 > 正文

中移动拓展移动支付业务 线上线下结合

2011-11-08 11:25来源:C114中国通信网字号:小

  11月8日消息,在移动互联网大潮的冲击下,移动通信产业发生了颠覆性变化,其基本的业务模式、商业模式受到巨大冲击。因此,电信业开始加速步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已从服务于单一应用的传统模式,进入到各种差异性应用共同发展的时代。

  据艾瑞咨询蔡芳分析,移动互联网经历了最基础的通讯服务、信息内容服务,目前已进入为移动电子商务时代。“移动互联网下一步将进入一个高度个性化的时期,比较典型的应用是位置与安全、移动电子商务、移动支付服务。”她说。

  据艾瑞资讯数据显示,从2009年到2011年,移动电子商务平均增长率高达300%,2010年网上支付规模更是突破万亿大关,网购用户增长率达到48.6%。截止目前,移动电子商务的渗透率占到移动互联网的35%,其发展势头十分迅猛。

  在移动电子商务的推动下,移动支付业务也开始快速发展。目前,移动支付业务已经从远程到近场支付,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余额查询、信用卡还款、手机固话充值、水电煤缴费、网上商城购物等支付都可以选择用手机远程操作,吸引电信运营商纷纷涉足移动支付领域。

手机支付面向生活服务领域

  近期,据“移动支付的发展与未来”的论坛资料显示,2009年,中国移动与浦发银行合作通过手机号码绑定的方式,推出了基于WAP的手机银行;2010年3月,中国移动入主浦发银行,持有浦发银行20%的股份,成为浦发银行第二大股东,这不仅是电信与金融企业的“联姻”,更意味着中国的移动支付业务将加速推进;2010年11月,中国移动与浦发银行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在手机支付领域开展一系列重要合作,并在战略合作协议签署之后的7个月时间,推出了手机支付的产品。

  中国移动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业务运营部经理游峰在当天论坛上表示,到目前为止,移动支付的业务主要分为两大类——第一个是远程支付业务,即手机支付;第二个是现场支付业务,即手机钱包。“手机支付主要面向生活服务领域,用于生活缴费,缴费渠道包括网上支付、短信等,还设置有账单提醒,最大限度为用户提供便利。”他说。

  据游锋介绍,手机支付与互联网其他第三方支付平台相比,除具备网上支付功能外,还融入了运营商独有的移动特色,开户可通过短信、营业厅、STK菜单等渠道开户。目前,已开通网站、Wap客户端、短信等多种用户访问渠道。

  资料显示,目前该服务已在全国50多个大中型城市推广,已覆盖水、电、煤气、公交、便民、燃气、医保等九大领域,缴费项目超过200个。

  谈到移动支付的另一个业务,即手机钱包,游锋称,该业务具有随身性、通用性和应用性等特点,为手机用户和有移动支付需求的用户提供线下支付服务。“手机钱包的应用场景与传统的IC卡类似,遍及人们日常生活领域,包括餐饮、零售、超市、交通等。该应用也拥有移动特色,同样体现于用户开户渠道与使用方式。”他补充说。

  此外,中国移动还联合多家互联网知名商户,推出互联网一站式购物优惠频道——“聚惠啦”,方便用户进行网上购物体验。

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

  据游锋所述,中国移动自2001年开始做短信手机银行,到2011年正式成立中国移动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在移动支付领域已有近十年的探索。经过10年的发展,中国移动在移动支付领域的业务逐渐清晰。

  游锋表示,目前移动支付产业正处于迅速发展的时期,其线上、线下两种发展模式开始逐渐融合。因此,中国移动将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

  “传统的电商逐渐从线上向线下渗透,原来的实体渠道分销商也纷纷开设网店,逐渐从线下向线上发展。所以,我们很难去定义电子商务企业是线上商户还是线下商户。我想,很快这个界限会很模糊,双方都在相互渗透。”他说。

  谈到未来的业务发展,游锋表示,中国移动进军移动支付或移动电子商务,蓝图和使命就是是实践手机多用途化的战略。对此,中国移动提出两大发展战略:

  一是用户体验业已成为电子商务的核心竞争力。从服务民生的角度,中国移动将继续践行移动改变生活,与产业链各方采取开放的合作,共同搭建商户、用户之间的桥梁,为用户提供更多、更丰富的体验与应用,包括线上线下的消费购物。

  二是移动电子商务产业链复杂,是金融、软硬件、零售和服务等多个行业相结合的复合型服务业。作为用户与商户之间的桥梁,中国移动凭借无线领域的优势,将与金融机构、银联、各大商业银行、广大商户等产业链各方共享智能管道等资源,共同探索更丰富的应用产品体系,为用户提供更多的移动电子商务的应用。

  据艾瑞咨询预计, 2011年整个移动电子商务的实物交易将达到113亿,同时用户规模将达到1.4亿;2012年手机购买实物的规模更是将达到1000亿。

(责任编辑:赵欣)
转载声明:谋思网转载此文的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表明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请读者自行甄别,以防风险。
推荐阅读
谋思资讯有部分内容或图片来源于互联网,内容和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问题敬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关于谋思网联系我们帮助中心服务条款隐私声明法律声明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0-2024 imos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