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由国际知名品牌战略顾问公司Interbrand评选的“2011中国品牌价值排行榜”揭晓,安踏比去年上升4位,排名第17名,成为排名最高的本土运动品牌。而在去年,这一殊荣还属于李宁。
这种品牌价值的超越,其背后是商业价值的超越。按照2009年安踏制定的目标——要在2013年超越李宁,成为本土排名第一的运动品牌——然而,根据今年的半年报,安踏营收较去年同期增长28.9%,达到44.5亿元,一举超越李宁,坐上了本土运动品牌的第一把交椅。李宁半年报显示,上半年李宁营收42.9亿元,下降4.8%。考虑到李宁仍在进行中的渠道改革,如果不出意外,今年全年安踏超越李宁几成定局。
这是一次意外的领先,安踏准备好了吗?
提前超越
从追随者到领跑者,安踏走了近20年的时间。
实际上,安踏高层自己也承认,如果不是李宁去年的接连败招,安踏几乎不可能在现在这个节点上超越李宁。毕竟在2010年,李宁的营收达到94亿元,比上年增长13%;安踏虽然有着26%的增长,但是74亿元的营收与李宁还是有20亿元左右的差距。
去年,李宁进行了十分激进的品牌重塑,从企业理念到企业标志彻底大换血,并且通过与美国知名运动产品零售商Champs的合作,进军美国市场。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很大的原因在于曾经的惨痛经历给李宁所留下的阴影。
2000年以前,李宁是当之无愧的本土之王,即便耐克和阿迪达斯也无法撼动李宁霸主的地位。然而2000年以后,随着国际品牌发力,李宁被耐克和阿迪达斯先后超越,这是李宁公司发展过程中挥之不去的痛苦回忆。在那之前,李宁一直是国人的骄傲。优质的产品,实惠的价格,一直深受消费者喜爱。可是,随着洋品牌的大举入侵,李宁在国内市场接连败退,丢失了大片疆土,尤其是最具价值的高端消费人群大量流失。这段惨痛经历让李宁意识到与国际品牌之间的差距——这种差距不仅仅是产品层面的差距,更是品牌上的差距。所以,2004年以后,李宁一直卧薪尝胆,寻求反扑的机会。2009年,李宁终于等来了这个机会,一下拿回了国内市场第二的位置。此时,品尝到胜利滋味的李宁决定乘胜追击,进行品牌的升级重塑。过去的教训告诉李宁,仅仅做物美价廉的大众品牌是不够的,只有打造一个足以与耐克和阿迪达斯抗衡的品牌,才能真正稳固自己的位置。
虽然李宁的转型难言成功,但更多的是战术上的失败——比如业务层面的渠道动荡,营销层面代言人签约不当等等。但其在战略层面上寻求品牌升级本身并无问题。
对于李宁来说,在国际品牌大举入侵以前,自己一直是国内市场当之无愧的王者,因此李宁并不满足于自己大众市场的现实定位,一直期望将自己打造成为比肩耐克和阿迪达斯一样的国际品牌。而安踏则不同,在长达10多年的时间里,一直扮演追随者的角色。对于安踏来说,李宁才是自己最实际的榜样和目标。所以,安踏形成了“服务于大众市场”的品牌定位。2009年9月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安踏副总裁郑捷曾说,“我们并不认为耐克、阿迪达斯是安踏的竞争对手。对它们,安踏只是作为行业的标杆去学习。”
所处位置的不同,决定了两家公司定位和心态上的巨大差异。现在,安踏已经不再是过去“跟班”的角色了。作为新的行业领袖,它必须有着更长远的打算。
安踏这次的第一名其实更像是一种“被”第一。这好比安踏还在后台排练,突然被人推到了舞台中央,对于安踏来说,准备工作其实还未完成,无论是心态的转变,还是业务上的布局。李宁的突然倒下,无疑打乱了安踏先前的计划。
仓促上阵的安踏即将面对的是一个极为残酷的竞争环境,能否及时完成从追随者到领跑者的角色转换,是安踏在竞争中生存下去的关键。
“安踏未来将继续为中国消费者提供买得起的专业运动产品。”在被问及公司的下一步规划时,安踏副总裁张涛这样表示。张涛还透露,安踏未来服务于大众市场的定位不会改变,目前公司会继续“夯实基础”,暂时不会考虑大规模进军海外市场。
有了李宁的前车之鉴,安踏对于自己的下一步显得非常谨慎。
目前国内运动品牌的竞争愈发激烈,耐克和阿迪达斯都在努力拓展三四线城市市场,而这里恰恰是安踏的优势阵地。在仍是本土第二品牌的时候,安踏不用与国际品牌正面交锋,因为这项艰巨的任务一直是“老大哥”李宁承担着。李宁的倒下,意味着无论安踏是否愿意把耐克和阿迪达斯视为自己的对手,它都已经成为了国际品牌的下一个目标。
实际上,安踏马上将在自己的三四线城市市场大本营迎来与国际品牌的贴身“肉搏”。与此同时,摔了跟头的李宁必定痛定思痛,调整策略,准备奋起直追。所以,虽然安踏拿到了本土品牌的头把交椅,但面临的市场格局其实更加凶险。
相关资讯 [ 关键词: 安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