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闭幕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文化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再次成为大力发展推动的支柱性产业。适时而发的“鸿扬杯”湖南十大创意设计系列评选,也成为了创意设计界各大权威关注和讨论的热点。近日,记者采访了工业设计、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几大领域的权威专家,从湖南创意设计发展、参评作品特点、不同学科的创意标准等进行了解读和剖析。
何人可:创意设计需要跨界思维
作为湖南乃至中国工业设计带头人,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院长何人可教授对湖南创意设计产业的发展颇为担忧,“创意设计与一个省的经济特质和消费者的文化素养有很大关系。”大型企业均有自己的设计部门,设计公司往往需要中小企业来支撑,而湖南中小企业发力不足,市场对设计的需求并不理想。
“在这样的氛围下,创意设计的评选尤为重要。”在他看来,十大创意设计系列评选活动的开展,不仅能提升个人、企业的知名度,大规模、高规格的评选将势必带来整个行业知名度的提升,“行业也是讲究社会地位的,创意设计行业需要获得更大范围的认同”。
刚在“中国工业设计十佳大奖”评比中被授予“十佳教育工作者”的何人可,指着奖牌表示:“各行各业都在评比,各个行业都需要带领者,创意设计领域更是需要明星式的设计师,形成一个方阵,来引领湖南,走出湖南。”
何人可认为,设计应该具备整体概念,创意设计更是跨界的产品。当今社会,拥有一种、两种专业技能,并能将多门知识融会贯通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备受欢迎,这类“T”型、“”型人才也是设计界所稀缺的,优秀设计师的作品往往是多个学科、多种文化,或是多个专业领域交织融汇后的结果。
魏春雨:从设计湖南到湖南设计
用跨界思维来打造创意设计,湖南省设计艺术家协会主席、湖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魏春雨也是该观点的极大认同和推崇者。“一切设计都是有关联的,无边界设计不仅是一种国际潮流,也将是这次评选活动的主流思想。”
魏春雨强调,从今年以来国内开展的各大赛事以及即将开幕的2011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年展来看,跨界无疑是最大的特点;在湖南,不少学术交流、赛事活动中业已不乏交叉学科的成果出现。
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建筑类、城市类设计获得了较大发展空间,在大规模成长的同时难免流于粗放。“设计门类无高低之分。我反对单一的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大规模生长,这类学科应与小的艺术门类寻求更多融合,丰富内涵,扩展外延。”魏春雨表示。
在创意设计产业氛围日趋浓厚的当下,本土的设计师们早已迈出了“设计湖南”的步伐。“这个过程中,把握自己的特色非常重要。”他认为,本次湖南十大创意设计评选,将促成“湖南设计”的首次成型,将挖掘一批最能代表湖南特色的品牌、成果。
因此,强烈的地域性、反映时代精神、与当地文化紧密结合,并且充满耐人寻味设计细节的作品将是本次评选中颇为看重的。
黄建成:文化传承要糅到作品中
黄建成担任过两届世博会中国国家馆空间展示设计,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展示设计总监。今年6月,他所带领的团队与日本著名建筑大师矶崎新合作的方案《鼎盛洞庭》,成功中标湖南省博物馆扩建项目,他是该项目室内、景观、展陈和视觉系统的设计总监。
在黄建成眼中,中国是一个硬体与软体失衡的国家,这种失衡在湖南凸显得更为明显。“长沙给人的感觉很亢奋,无处不在的跳动感,生活节奏非常快,城市设计也不是很有序。”可以说,在城市设计的创意范畴,长沙是未被激活的。
正因为如此,长沙充满了诸多可能性,城市设计的发展空间非常广阔。黄建成认为,从传统文化中吸收营养,将文化传承糅到作品中将是城市设计发展的着眼点,如长沙白沙源茶馆就是一个经典。
关键是,文化的运用层面应提高,要从简单的文化符号运用,提升为思想的运用。目前,省内大部分作品还停留在表面的文化传承上,这样的作品不具备灵性,没有一体化设计的思想。
赵沛明:传统建筑语汇中悟出新意
近段时间正在准备开展全国创意设计巡回报告会的台湾著名建筑大师赵沛明教授,将讲座首站定在了长沙。这位在建筑设计领域别具一格的老教授坦言,自己对创意设计的追求,源于儿时对“原创”和“劳作”的热情,“至今仍偏好用手工模来做设计”。
赵沛明认为创意设计是一种挑战,一种相互的挑战,一种自我的挑战。他提倡用头脑风暴式来激发创意潜能。
国内的各大城市,目光所及,不少是抄袭西方的或拼贴式的模仿,展现的是“东施效颦”。“尽管建筑设计专业的理论多来自西方,却不能忘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然而如何运用中国传统建筑语汇,是现代中国式建筑面临的一个难题,因为它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又带着一种故步自封的倔强。赵沛明主张将传统空间的精神注入现代建筑。为此,他探索了两个方向:在传统建筑形式上加以非传统的元素;将传统建筑语汇予以转化蜕变。
赵沛明举例,在2006年上海陆家嘴金融大楼的设计中,他共做出了四套方案:封火墙式、飞檐式、四面轮转升降的风帆、黄浦江边的黄山。将前案发展出来的“蜕变”式传统建筑语汇,悟化出新意来,便有了无休止的创意思维。
相关资讯 [ 关键词: 创意设计 ]